這本談佛論道的隨筆集,重點關注五四新文學作家結合佛理道學的寫的小品,除關照現實、洞察社會,希望借佛道改造國民、救亡圖存外,也不乏修身養(yǎng)性、人生感悟、尋求精神慰藉、憶念佛界先師的作品收錄其中。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苦難深重,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道德淪喪、精神匱乏、經濟衰退,辛亥革命失敗,五四運動落潮,覺醒的一代青年苦悶不堪,便借佛教人生皆苦、世事無常的苦空觀承載自己的悲觀情緒,在佛學中尋求精神慰藉。文人關注佛道,要是說為遁入空門,那也不對。用弘一法師的話說,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yè)”,而許地山和梁啟超的文章成為修身養(yǎng)性的經典:“我愿你作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一切世間諸有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萬手,無量數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間等等美善事。”梁啟超:“天下之境,無一非可樂、可憂、可驚、可喜者,實無一可樂、可憂、可驚、可喜者。樂之、 憂之、驚之、喜之,全在人心。”佛道可不分,善惡終有別。為善最樂,讀書便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