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和水是人類賴以為生的必需。限于科技水平與認知能力,先民們對無色無味的空氣所作所為并不多。與其他民族一樣,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關于水的故事舉不勝數,大禹治水、精衛(wèi)填海、哪吒鬧海……。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寫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憂。”老子贊揚水,因之與善同類,以示弱、利他的原則存于世;以不爭而得理想心境。“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這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孔子傳世的名言。智者,即那些思維敏捷、反應迅速的人能夠因勢利導,迅速適應世界的變化,故與水同質,柔和、多變;仁者穩(wěn)定厚重,故如山般。孔子眼中,水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后人直接用“水性楊花”描述對夫君不忠的女子,今天覺醒的女性們自然要提出批評,不過這里可以看到人們對水易變不居的特點的懷疑。 中國人愛水、贊水、怕水,也開動智力利用水。水可以用來表達思想,儒道墨家,老子、孔子、管子、墨子都拿水來說事傳道,農業(yè)、政治、戰(zhàn)爭和工程的發(fā)展也都和水息息相關,文學、藝術和民俗中也無法脫離水的痕跡。本書作者閱古觀今,打破學科界限,搜集中華大地自南至北、從東到西形成的豐富而獨特的中華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