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紋章具有獨特的歐洲文化特征,是可識別的符號圖像藝術,作為裝飾圖形被廣泛運用于藝術領域和建筑領域。城市紋章融合在具體的公共建筑及公共設施的裝飾中,反映了歐洲城市化的歷史演變留存的軌跡,反映了歐洲城市化的進程,也演繹了歐洲藝術、民族分合的歷史和政治的風云變化。紋章學也被稱為“歷史手冊”,城市紋章可以理解為解讀歐洲城市史的密碼。該研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歐洲多個城市的城市紋章的來源、寓意和發(fā)展,講述歐洲歷史傳統(tǒng)和政治、文化等。系統(tǒng)地闡釋了歐洲城市紋章這一獨特文化現(xiàn)象。此項研究分三部分:部《城市紋章:歐洲城市歷史文化密碼》,第二部《城市紋章:歐洲城市制度的徽記》第三部《城市紋章:歐洲城市的文化遺產(chǎn)》。以“三部曲”的緊密邏輯形式,系統(tǒng)向讀者介紹歐洲城市紋章的歷史文化概況、以紋章為核心文化元素的歐洲城市制度演變及紋章的運用實踐過程。部《城市紋章:歐洲城市歷史文化密碼》從紋章獨有的文化特征入手,對城市紋章的產(chǎn)生和作用、文化根源、紋章寓意、各國風格、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闡述,力圖理清其歷史脈絡和地域概念、使讀者對歐洲紋章形成總體上的概括性認識。本書章對城市紋章的研究著眼于紋章學、城市紋章的內(nèi)涵,從紋章學的角度梳理歐洲城市城徽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特征,比較各國城市紋章特征。此章將常出現(xiàn)于紋章中的冠飾代表的王朝更迭歷史的圖像象征作重點討論。第二章回顧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文化圖像對歐洲文化藝術的影響,重點放在在中世紀出現(xiàn)的紋章寓意物圖形中得到延續(xù)的主要圖形。第三章分析了紋章常用寓意物圖形的象征含義及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從宗教、領主關系、地理特點、時代變遷分析城市紋章的內(nèi)涵。第四章是對紋章寓意物象征圖形的專題分析,以紋章在歐洲戰(zhàn)爭歷史中的軍事符號運用為例,包括騎士、兵器、海上力量、軍事城堡等。第五章以歐洲傳統(tǒng)文化地域或國別分類,對歐洲各國傳統(tǒng)紋章風格進行梳理,簡要介紹歐洲各國紋章的法律與規(guī)則約束及管理辦法,力圖形成歐洲紋章歷史文化的大致拼圖。第六章討論了宗教和政治變遷在城市紋章上的折射和影響,同時結(jié)合歐洲在20世紀的地緣政治關系與城市紋章的歷史關聯(lián)性進行分析,社會主義紋章、東歐解體、烏克蘭克里米亞問題、獨立公投、歐盟的形成和未來的發(fā)展、歐洲地緣政治中民族問題均借助紋章進行解讀,從歐洲宗教、民族和政治視覺理解紋章。第二部《城市紋章:歐洲城市制度的徽記》,在總體上以歐洲城市核心文化元素——紋章來反映歐洲城市制度的演進歷史。城市紋章與歐洲的帝國、聯(lián)邦、城市聯(lián)盟和現(xiàn)代行政區(qū)劃的制度改變關系密切,城市制度的誕生和城市紋章的產(chǎn)生和演變體現(xiàn)了教會、騎士、行會等統(tǒng)治力量的變化,反映了城市紋章是城市自治的歷史產(chǎn)物。本篇回顧歐洲政治統(tǒng)治體系與城市紋章圖形的關系,探討城徽和歐洲城市規(guī)劃的公共性,闡述了城市紋章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所發(fā)揮的獨特作用;重點論述了城市紋章在東西方交通史——“絲綢之路”中的專屬性象征意義。第三部《城市紋章:歐洲城市的文化遺產(chǎn)》系統(tǒng)闡述了城市紋章的藝術性實踐運用,總結(jié)了城市紋章與歐洲藝術史的演變關系。本篇著重討論了城市紋章在公共藝術品、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中的運用,回顧市政廳發(fā)展史,討論城徽在建筑與城市空間上的應用實踐和表現(xiàn)手法,選擇具有公共機構(gòu)特征建筑紋章運用進行分析;具體討論在歐洲繪畫藝術史中城市紋章的符號意義,分析城市紋章在現(xiàn)代視覺符號傳播中如何適應現(xiàn)代社會審美對圖形變化的要求,提升城市的視覺認知程度;城市球隊的隊徽與城徽的關系也是討論的重點。作者簡介:許瑞生,男,漢族,1962年4月生,廣東汕頭人。1986年7月參加工作,華南工學院建筑學系建筑學專業(yè)畢業(yè),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導 言一、研究的背景歐洲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歐洲的城市史。目前歐洲的城市化率已經(jīng)超過80%,城市演變的痕跡留存在歐洲大大小小的市政廣場內(nèi),印刻在寬窄不一的街道中,展示在眾多《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殘垣斷壁上,沉淀在繪畫領域的多彩圖像世界里,塵封在各城市檔案館的文檔中。但不能忽視的是,無論在歐洲城市市政廣場和公共的歷史建筑空間中,還是在古老的手抄文獻里,都存在著一個圖形符號,這就是具有文化和歷史涵義、全體城市市民共同擁有的符號——城市盾徽(coat of arms of city),也稱城市紋章,它隱藏著中世紀之后歐洲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信息,是獨具魅力的歐洲歷史文化密碼。“球迷”對意大利尤文圖斯俱樂部應該很熟悉,但未必了解球隊隊徽與意大利都靈城市紋章中的公牛象征物的關系。“車迷”對寶馬汽車絕不陌生,但未必了解藍白相間的標志與巴伐利亞紋章的聯(lián)系。城市紋章具有獨特的歐洲文化特征,是可識別的符號圖像藝術,作為裝飾圖形被廣泛運用于藝術領域和建筑領域。城徽融合在具體的公共建筑及公共設施的裝飾中,反映了歐洲城市化的歷史演變留存的軌跡,反映了歐洲城市化的進程,也演繹了歐洲藝術、民族分合的歷史和政治的風云變化。紋章學也被稱為 “歷史手冊”(the shorthand of history),城市紋章可以理解為解讀歐洲城市史的密碼。歐洲藝術之根源于古希臘的藝術創(chuàng)造,城市紋章不少藝術圖像藝術元素引自古希臘的藝術視覺圖形。解讀歐洲城市紋章,也是解讀古希臘文化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古希臘時發(fā)表的署名文章《讓古老文明和智慧照鑒未來》,道出了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zhì)這一含義。城市紋章的產(chǎn)生和演變,揭示了歐洲城市制度的起源,表達了不同城市管理制度與國家和民族關系的演變,是歐洲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自治制度改革的結(jié)果,對市民而言是代表城市集體公共意義的符號;它是歐洲城市在不同時間和空間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城市精神和文化藝術形式,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城市形象。透過不同類型的城市紋章,以小見大,讀者可以進一步理解隱藏于背后的歐洲城邦、城市、領地與國家和民族關系,解讀歐洲文明史中意識形態(tài)的圖像化世界,了解宗教、皇權、貴族、騎士、商人和市民在歐洲城市與文化演變中的角色和相互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紋章的產(chǎn)生與歐洲的騎士文化和貴族身份認同、家族世襲傳統(tǒng)等封建制度相關,紋章的興起推動了城市紋章的產(chǎn)生。紋章起初是個人的徽章、族徽、王室的符號,教堂及機構(gòu)的盾徽,在中世紀逐步擴大使用范圍;由于城市的法人團體出現(xiàn),慢慢地有了城市紋章。在中西文化比較研究領域,紋章這一特殊符號系統(tǒng),盡管在歐洲史中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歐洲不同于其他大洲的城市精神和文化,但中國學術界對歐洲紋章學的研究還相對薄弱。對中西城市化進程和文化藝術演變歷史的比較,僅從城市模式的異同中理悟歐洲城市化的成果遠不夠全面,若能夠深入于各城市的豐富多彩細節(jié)中,理解和體味其背后的歷史背景和制度變遷,對歐洲的城市化與文化特質(zhì)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這些眾多細節(jié)中,對具有城市市民集體意識的符號——城市紋章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各國社會的高度認同,不同文明的對話是當今中國倡導的主旋律,文明互鑒,理解傳統(tǒng)絲綢之路沿線的圖形語言,有利于全球文明對話。二、研究路線設計和篇章內(nèi)容安排1.城市史與紋章學的結(jié)合,從歷史縱向探討城市紋章與城市的關系傳統(tǒng)紋章學的研究,較多地關注設計的要素和圖案的象征意義。本研究力圖將重點集中在城市紋章歷史演變這一特定領域,透過城市紋章追溯城市的產(chǎn)生和演變,將城市史與紋章學的基本原理緊密而有機結(jié)合起來。2.借鑒符號學研究方法分析城市紋章的文化與政治符號象征城市紋章是城市的標志,也是意識形態(tài)表達的符號。城市符號是城市制度的視覺形象的代言。歐洲大多數(shù)國家信仰基督教,宗教的元素成為城徽的主題。政治制度的變遷產(chǎn)生統(tǒng)治者的符號,城市紋章自然地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影響,城市紋章的變化、修改或再創(chuàng)造,背后隱藏的是政治力量和城市制度的推動力。3.運用城市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理論將徽章的演變與歐洲相關城市的城市化過程聯(lián)系起來,通過城市紋章這一獨特的歐洲視覺藝術的歷史演變,尋找城市紋章中折射出的歐洲城市化現(xiàn)象背后的故事。利用對各類歷史地圖的解讀,理解城市的空間形態(tài);通過對與城市紋章相關的建筑和繪畫的分析,體會城市紋章中的建筑設計要素。城市紋章在歐洲中世紀的迅速廣泛運用與中世紀的城邦和領地的變化密切相關。城市紋章是城市管理機構(gòu)形成后在特定市政制度下的公共符號,它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間上展示,歐洲的城市景觀中依然可見其視覺形象。城市紋章也應用于城市公共市政設施上,體現(xiàn)了可識別性和歷史性,這方面也是歐洲城市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文中對于城市紋章與建筑的裝飾關系選擇了一些代表性城市進行深入闡述。4.《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和《世界記憶工程名錄》的運用城市紋章傳遞著城市歷史文化和歷史價值的信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和《世界記憶工程名錄》的城市、建筑和文檔是引用的主要資料來源。有關城市紋章與歷史建筑、城市空間的結(jié)合的案例分析,重點選擇歐洲各國城市中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歷史建筑和歷史中心為范例,有利于解讀這一系列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歐洲的城市化過程中的歷史價值和藝術代表意義。通過使用《世界記憶名錄》中的文檔資料,可增加原真性,延伸史料價值和信息的挖掘。若從以下三方面的研究路徑加以探究或者審視城市紋章的發(fā)展歷程,或許會看到不同的歐洲城市歷史景象:一是對紋章學的規(guī)則在城徽設計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可理解城市紋章所體現(xiàn)封建制度、騎士文化、城市自治制度和殖民地模式演變的歷史軌跡;二是從圖像學讀解,從城市紋章這方寸天地見乾坤,城市紋章是歐洲藝術史和建筑史的載體,在建筑藝術裝飾中有其他建筑部件無法替代的地位,將城市紋章的圖案含意、色彩要求、范式的演變與同時期的歐洲藝術歷史和建筑史進行比較;三是從符號學的角度切入,運用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解讀城徽的象征語言,透過象征符號的表象研究背后的制度變革本質(zhì),挖掘城市紋章超越符號的含義,有益于理解這一有別于文字的圖像語言符號體系的社會意義。5.研究意義城市紋章符號有別于王國、公國、家族和個體而言的集體身份標志,城市紋章在歐洲也有不同的稱謂,在紋章學中常用市政紋章(coat of arms of city或 municipal coat of arms)區(qū)別其他紋章。1933年英國學者C. W. Scott-Giles 出版了《英格蘭和威爾士城市紋章》(Civic Heraldry of England and Wales)專著,1973年Cris John Smith出版了《沃里克郡城市紋章》(The Civic Heraldry of Warwichshire)一書,這些是近現(xiàn)代英國少量的城市紋章專著。在中國,翻譯為中文的紋章專著不多,2002年翻譯的法國紋章學家米歇爾·巴斯圖魯(Michel Pastoureau)紋章學著作《紋章學:一種象征標志的文化》(Figures de l’heraldique,Decouvertes Gallimard),是較早有影響的中譯本。作者1947年出生于巴黎,是一位著名的中世紀歷史學教授和西方符號學專家,從1972年著手有關中世紀紋章學的寫作,并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工作至1982年,1983年在法國高等研究院專門從事紋章學、符號學的研究和教學,是法國紋章學會副主席,這些經(jīng)歷使其著作具有深邃的歷史感和系統(tǒng)性;2009年英國紋章學家斯蒂芬·斯萊特(Stephen Slater)《紋章插圖百科》(The Illustrated Book of Heraldry)被翻譯成中文;上述兩種專著對現(xiàn)代紋章使用均有論述。米歇爾·巴斯圖魯?shù)淖g本使用了“城市紋章”的譯名,斯蒂芬·斯萊特使用的是“市政紋章”的譯名。米歇爾·巴斯圖魯寫道:“中世紀紋章學與當代紋章學之間甚至從未有過斷層,紋章在眾多的建筑物上繼續(xù)存在,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流行。在其他地區(qū),則主要是某些法人(尤其是城市)紋章繼續(xù)顯示著紋章在日常環(huán)境中的存在。今天,這種城市紋章到處充滿生機,并且促進了極具獨特性的作品的誕生。”a城市紋章成為城市集體符號,是與市政廳相伴產(chǎn)生并為其擁有的特殊標記,城市的身份可以通過盾徽這一視覺形象得到表達。本書中統(tǒng)一稱此類紋章為城市紋章或者簡稱城徽。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人類具有城市特征和功能的聚居地的“城”,定義各自表述,人口規(guī)模相差甚遠,稱謂可能難于統(tǒng)一,但“城”這一稱謂基本一致,故使用“城徽”指代不同人口規(guī)模的人類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