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為儒家“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之一,“十三經”之一,為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禮制匯編,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等禮儀制度。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而《儀禮》在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書將清代《儀禮》詮釋學術史置身于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思想文化史的大背景下,分為清前期、清中期、清后期三個階段,即禮經研究的萌發(fā)期、興盛期、衰微期,力求在充分釋讀清代《儀禮》文獻和相關背景文獻的基礎上,借助典型解剖、分析歸納、比較研究、訓詁考據等方法,盡可能做到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對這一時期約270年禮經學史上眾多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禮經文獻進行一次較全面、系統(tǒng)的剖析和總結,理清有清一代《儀禮》詮釋的客觀史實和發(fā)展線索,勾勒出清代《儀禮》學發(fā)展的內在學術體系及其學術演進規(guī)律、特點與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