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曾在國際金融危機前獲得全球政策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然而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短短十多年間,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并保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本書從經常賬戶的儲蓄—投資視角對中國過去二十余年間的經常賬戶進行分解和分析。本書對于中國經常賬戶的分析采用了一致的框架:依據國際收支恒等式(經常賬戶余額=儲蓄-投資),將中國經常賬戶分解為居民、企業(yè)和政府部門的儲蓄和投資,并進一步獲得三部門的儲蓄/投資率、儲蓄/投資傾向和收入分布,以此考察各部門參與者對中國經常賬戶變動的貢獻。本書使用中國資金流量表年度數據,并對儲蓄和投資的衡量進行調整,使之在與傳統理論匹配的基礎上,更加符合中國的現實。本書采用指標分解方法,分析分解三部門儲蓄和投資各變量的貢獻,從而能夠精確度量這些變量對于經常賬戶變動影響的貢獻率。本書揭示了以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中國經常賬戶的調整事實上遵循不同模式,并嘗試驗證了此前解釋順差的各類理論的有效性。本書還對新冠疫情對經常賬戶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對中國作為順差國的角色進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