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內容與形式 本書收錄清代西方對中國戲曲譯介和研究的珍貴文獻(主要集中在1731-1909),將西方人翻譯的中國戲曲劇本、研究和介紹戲曲的文字文本匯集、影印出版,為了解其歷史情形提供參照,為國內學界研究戲曲的跨文化傳播及西方的戲曲接受情況提供可靠的文獻。 本匯編計劃編撰10卷,,自1731年法國傳教士馬若瑟翻譯第一本元雜劇《趙氏孤兒》開始,到1909年英國傳教士麥嘉湖《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一書里談論中國戲曲的篇章止,盡量將清代西方戲曲譯介和研究文字全部收錄。 收錄文獻以年代先后為序,其中三位西方戲曲翻譯和研究大家戴維斯、儒蓮、巴贊單獨成卷(戴維斯1卷,儒蓮2卷,巴贊3卷),其他人合卷。二、價值與意義清代來華西方人接觸到中國戲曲,對這一東方文化結晶體及其藝術價值高度重視,從而開始進行譯介和研究。1735年法國耶穌會士馬若瑟所譯元雜劇劇本《趙氏孤兒》在法國出版,引起了文壇轟動,助推了18世紀法國和歐洲的中國文化熱。清代中期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來華西方人有戲劇愛好者頻繁出入戲場,留下眾多看戲記述和評論文字,將戲劇刊本和舞臺演出本翻譯到西方,并擴而大之對戲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調查研究,西方漢學家更對中國戲曲進行歷史和現(xiàn)狀探索以及文本鉆研,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提升了西方對中國戲曲的整體認識。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了解西方人早期接觸戲曲時的觀察角度、秉持觀念、衡量坐標、評判標準以及翻譯策略,探查其接受心態(tài),從而觀測到戲曲對西方跨文化傳播的歷史過程及其規(guī)律,為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借鑒。同時我們亦可借以反觀晚清中國各地盛行的戲曲狀貌、舞臺情形、戲園狀態(tài)、流行劇目,偶爾還能見到著名戲曲藝人的行蹤,以及不同聲腔劇種腳色行當?shù)那樾?,從而填補國內史料的不足,有助于構筑對于清代戲曲狀貌的完整認識,推動中國戲曲史研究的深入進展。 國內對于西方翻譯和研究中國戲曲的文獻還少有出版,整理出版這套文獻有著填補空白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