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收錄迄今可見的竺可楨文稿約2000萬字,共24卷。第1—4卷為學術論文、大學講義、科普文章、演講詞、工作報告、思想自傳、信函、題詞、序跋、詩作等;第5卷為外文著述;第6—21卷為1936—1974年的日記;第22—24卷為補編。各卷附珍貴歷史照片。本書為第6卷,收錄1936—1938年的竺可楨日記。1936年4月出任浙江大學校長,仍兼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奔波于杭州、南京兩地。家庭成員有妻子張俠魂、長子竺津(希文)、長女竺梅、次子竺衡(希平)、三子竺安(彬彬)、次女竺寧。1937年1月,竺可楨赴香港參加遠東氣象會議,中國代表在會中受到歧視,為維護民族尊嚴而憤然退出會議。“七七”事變后,竺可楨應召參加廬山談話會。上海“八一三”戰(zhàn)事發(fā)生后,竺家自南京珞珈路遷至杭州。上海于11月失守,浙江大學舉校遷往浙江建德(一部分在西天目山),12月下旬再遷江西吉安。同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由南京遷至漢口,年底再向重慶遷移。1938年1月,浙大在吉安白鷺洲復課。2月再遷江西泰和的上田村和大原書院等處。竺可楨積極推動浙大參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興水利,建學校,并籌建沙村墾殖場,協助地方發(fā)展和解決難民安置問題。他始終關注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的保護轉移,指派浙大人員協助全程護送安置。同年9月,浙大再遷廣西宜山,11月1日開學,11月19日決定以“求是”為校訓。年內,竺可楨先后赴香港和昆明參加中央研究院評議會。家庭成員中,竺津入中央軍校;張俠魂、竺衡于泰和染疾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