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基礎醫(yī)學肌動學:肌肉骨骼系統(tǒng)功能(第3版)

肌動學:肌肉骨骼系統(tǒng)功能(第3版)

肌動學:肌肉骨骼系統(tǒng)功能(第3版)

定 價:¥398.00

作 者: 〔美〕約瑟夫·E. 穆斯科利諾(Joseph E. Muscolino) 主編
出版社: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72510052 出版時間: 2023-10-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肌動學是康復專業(yè)三大基礎學科之一,本書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的Joseph E. Muscolino編寫。本書涵蓋了所有最新的運動學知識,內容精深,共4部分(人體結構的基本功能、骨學、骨關節(jié)學、肌學)23章。分別從組織、筋膜、關節(jié)運動、關節(jié)分類、運動軸、關節(jié)部位、肌肉起止點、肌肉生理、步態(tài)和姿勢、不良姿勢、拉伸、拉伸原則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述。有大量骨骼肌起止點以及標準和反向運動插圖。筋膜章節(jié)由《解剖列車》作者Tom Myers編寫。除此之外,本書還有完整章節(jié)的運動治療和運動訓練,以及從業(yè)者必學的生物力學和不良姿勢類型等。

作者簡介

  Joseph E. Muscolino博士有30余年肌肉骨骼和內臟解剖學、生理學、肌動學、神經學和病理學的教學經驗。他還協(xié)助課程開發(fā),并協(xié)助編寫了課程手冊。Muscolino博士是美國國家推拿和健身認證委員會(NCBTMB)批準的繼續(xù)教育教師,推拿治療師參加他的課程可獲得續(xù)展注冊的繼續(xù)教育學分(CEUs)。Muscolino博士還曾是NCBTMB繼續(xù)教育和考試委員會的成員和專家。王雪強,上海體育學院運動康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主任康復治療師、上海上體傷骨科醫(yī)院院長,研究領域為運動康復、疼痛與腦認知功能、疼痛康復。廖麟榮,博士、副主任物理治療師、副教授。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東莞第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中心主任,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博士,江蘇太湖人才計劃優(yōu)秀醫(yī)學專家團隊核心成員,南京醫(yī)科大學兼職副教授,贛南醫(yī)學院碩士生導師,安慶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錢菁華,教授,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yī)學與康復學院副院長,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康復)負責人,北京市高精尖學科(運動康復醫(yī)學)負責人。

圖書目錄

人體的基本結構和運動
第1章 人體部位 / 1
1.1 人體的主要部分 / 2
1.2 人體的主要部位 / 3
1.3 人體的關節(jié) / 5
1.4 相鄰身體部位的運動 / 6
1.5 身體某一部位內的運動 / 7
1.6 真實運動與“連帶運動” / 8
1.7 身體區(qū)域 / 9
第2章 身體描述, 11
2.1 解剖學姿勢 / 13
2.2 方位術語 / 13
2.3 前方/后方 / 14
2.4 內側/外側 / 15
2.5 上方/下方與近端/遠端 / 16
2.6 淺面/深層 / 17
2.7 位置術語說明 / 18
2.8 平面 / 19
2.9 平面內的人體運動 / 20
2.10 軸 / 22
2.11 平面和其對應的軸 / 23
2.12 軸的視覺化——以門鉸為喻 / 24
2.13 軸的視覺化——以紙風車為喻 / 26
第二部分
骨學:骨的研究 / 29
第3章 骨組織 / 29
3.1 分類 / 31
3.2 長骨的組成 / 32
3.3 骨骼的作用 / 33
3.4 骨作為結締組織 / 35
3.5 密質骨和松質骨 / 36
3.6 骨的發(fā)育和生長 / 37
3.7 囟門 / 39
3.8 骨折愈合 / 40
3.9 骨的應力效應 / 41
3.10 軟骨組織 / 43
第4章 筋膜 / 47
4.1 筋膜 / 48
4.2 筋膜網 / 52
4.3 筋膜對身體壓力的反應 / 55
4.4 肌腱和韌帶 / 57
4.5 滑囊和腱鞘 / 58
4.6 筋膜結締組織的特性 / 60
第5章 人體骨骼 / 63
5.1 顱骨 / 71
5.2 脊柱(包括舌骨) / 85
5.3 肋骨和胸骨 / 103
5.4 下肢骨 / 107
5.5 骨盆和髖關節(jié) / 108
5.6 大腿骨和膝關節(jié) / 113
5.7 小腿骨和踝關節(jié) / 117
5.8 足骨 / 122
5.9 上肢骨 / 127
5.10 肩胛帶和肩關節(jié) / 128
5.11 上臂骨和肘關節(jié) / 133
5.12 前臂骨、腕關節(jié)和手骨 / 137
第三部分
骨骼關節(jié)學:關節(jié) / 150
第6章 關節(jié)運動術語 / 150
6.1 關節(jié)功能的概述 / 152
6.2 軸向運動和非軸向運動 / 152
6.3 非軸向/滑動運動 / 153
6.4 直線和曲線非軸向性運動 / 154
6.5 軸向/圓周運動 / 154
6.6 軸向運動和運動軸 / 155
6.7 滾動和和軸向旋轉運動 / 156
6.8 滾動、滑動、旋轉運動對比 / 156
6.9 完整的命名關節(jié)運動 / 157
6.10 關節(jié)運動術語對 / 158
6.11 屈曲/伸展 / 159
6.12 外展/內收 / 160
6.13 右側屈/左側屈 / 161
6.14 外旋/內旋 / 162
6.15 右旋/左旋 / 162
6.16 跖屈/背屈 / 163
6.17 外翻/內翻 / 164
6.18 旋前/旋后 / 164
6.19 前伸/后縮 / 165
6.20 上抬/下沉 / 166
6.21 上回旋/下回旋 / 167
6.22 前傾/后傾 / 168
6.23 對指/復位 / 169
6.24 右側橫移/左側橫移 / 169
6.25 水平屈曲/水平伸展 / 170
6.26 過伸 / 171
6.27 環(huán)轉運動 / 172
6.28 斜面運動的命名 / 172
6.29 反向運動 / 174
6.30 矢量 / 175
第7章 關節(jié)的分類 / 179
7.1 關節(jié)解剖學 / 181
7.2 關節(jié)生理學 / 181
7.3 關節(jié)靈活性與關節(jié)穩(wěn)定性 / 182
7.4 關節(jié)與減震 / 183
7.5 負重關節(jié) / 184
7.6 關節(jié)分類 / 185
7.7 纖維關節(jié) / 186
7.8 軟骨關節(jié) / 187
7.9 滑膜關節(jié) / 188
7.10 單軸滑膜關節(jié) / 191
7.11 雙軸滑膜關節(jié) / 192
7.12 三軸滑膜關節(jié) / 195
7.13 非軸向滑膜關節(jié) / 197
7.14 半月板和關節(jié)盤 / 198
第8章 身體的中軸關節(jié) / 202
8.1 顱縫關節(jié) / 204
8.2 顳下頜關節(jié) / 205
8.3 脊柱 / 210
8.4 脊柱關節(jié) / 213
8.5 寰枕關節(jié)和寰樞關節(jié) / 221
8.6 頸椎(頸部) / 226
8.7 胸椎(胸部) / 230
8.8 胸肋關節(jié) / 231
8.9 腰椎(腹部) / 235
8.10 胸腰椎(軀干) / 237
8.11 胸腰筋膜及腹部腱膜 / 239
第9章 下肢關節(jié) / 244
9.1 骨盆簡介和骨盆運動 / 247
9.2 骨盆內運動(恥骨聯(lián)合和骶髂關節(jié)) / 248
9.3 腰骶關節(jié)處的骨盆運動 / 251
9.4 髖關節(jié)處的骨盆運動 / 253
9.5 腰骶和髖關節(jié)處的骨盆運動 / 255
9.6 在腰骶關節(jié)處骨盆和脊柱運動之間的關系 / 257
9.7 在髖關節(jié)處骨盆和大腿運動之間的關系 / 259
9.8 骨盆姿勢對于脊柱姿勢的影響 / 263
9.9 髖關節(jié) / 264
9.10 股骨成角 / 269
9.11 股骨-骨盆節(jié)律 / 271
9.12 膝關節(jié)復合體回顧 / 272
9.13 脛股(膝)關節(jié) / 273
9.14 髕股關節(jié) / 279
9.15 膝關節(jié)成角 / 280
9.16 脛腓關節(jié) / 283
9.17 踝/足區(qū)域回顧 / 284
9.18 距小腿(踝)關節(jié) / 287
9.19 距下跗骨關節(jié) / 293
9.20 跗橫關節(jié) / 296
9.21 跗跖關節(jié) / 297
9.22 跖骨間關節(jié) / 298
9.23 跖趾關節(jié) / 299
9.24 趾骨間關節(jié) / 301
第10章 上肢關節(jié) / 305
10.1 肩關節(jié)復合體 / 308
10.2 盂肱關節(jié) / 309
10.3 肩胛肋骨關節(jié) / 314
10.4 胸鎖關節(jié) / 316
10.5 肩鎖關節(jié) / 319
10.6 肩肱節(jié)律 / 321
10.7 肘關節(jié)復合體 / 324
10.8 肘關節(jié) / 324
10.9 橈尺關節(jié) / 327
10.10 腕部/手部概述 / 330
10.11 腕關節(jié)復合體 / 334
10.12 腕掌關節(jié) / 339
10.13 拇指鞍狀(腕掌)關節(jié) / 342
10.14 掌骨間關節(jié) / 346
10.15 掌指關節(jié) / 348
10.16 手指骨間關節(jié) / 351
第四部分
肌學:肌肉系統(tǒng)研究 / 357
第11章 肌肉附著點和動作 / 357
11.1 全身骨骼肌群概述 / 362
11.2 肩帶肌群 / 364
11.3 盂肱關節(jié)肌群 / 367
11.4 肘部與橈尺關節(jié)肌群 / 372
11.5 腕關節(jié)肌肉 / 377
11.6 手指關節(jié)外在肌 / 380
11.7 手指關節(jié)內在肌 / 385
11.8 脊柱關節(jié)肌群 / 391
11.9 肋廓關節(jié)肌群 / 410
11.10 顳下頜關節(jié)肌群 / 414
11.11 面部表情肌 / 420
11.12 髖關節(jié)肌群 / 430
11.13 膝關節(jié)肌群 / 439
11.14 踝部與距下關節(jié)肌群 / 444
11.15 足趾關節(jié)外在肌 / 448
11.16 足趾關節(jié)內在肌 / 450
第12章 肌肉組織的解剖學和生理學 / 457
12.1 骨骼肌 / 459
12.2 骨骼肌的組織成分 / 460
12.3 骨骼肌細胞 / 461
12.4 肌筋膜 / 462
12.5 肌纖維/肌節(jié)結構的組織學 / 463
12.6 肌絲滑動學說 / 464
12.7 肌絲滑動的能量來源 / 466
12.8 肌肉收縮的神經系統(tǒng)控制 / 467
12.9 運動單位 / 469
12.10 全或無定律 / 470
12.11 肌節(jié)結構的詳細信息 / 471
12.12 肌絲滑動學說的詳細信息 / 474
12.13 紅肌和白肌纖維 / 476
12.14 肌筋膜鏈和張拉整體 / 477
第13章 肌肉的作用機制:全面觀 / 488
13.1 肌肉結構和功能的“全面觀” / 489
13.2 當肌肉收縮并縮短時會發(fā)生什么? / 490
13.3 學習肌肉五步法 / 492
13.4 彈力帶運動 / 493
13.5 肌肉拉力線 / 494
13.6 功能群方法學習肌肉動作 / 496
13.7 確定功能群 / 498
13.8 離軸連接法確定旋轉動作 / 500
13.9 肌肉收縮力轉移至另一關節(jié) / 501
13.10 肌肉動作改變 / 503
第14章 肌肉收縮的類型 / 507
14.1 肌肉收縮類型概述 / 508
14.2 向心、離心和等長收縮的例子 / 510
14.3 肌肉收縮與肌絲滑行機制的關系 / 511
14.4 向心收縮詳述 / 513
14.5 離心收縮詳述 / 516
14.6 等長收縮詳述 / 519
14.7 動作與穩(wěn)定 / 520
第15章 肌肉的角色 / 523
15.1 原動肌 / 525
15.2 拮抗肌 / 527
15.3 確定“效應肌” / 529
15.4 阻止效應肌的非必要動作 / 531
15.5 固定肌/穩(wěn)定肌 / 532
15.6 固定肌和核心穩(wěn)定的概念 / 535
15.7 中和肌 / 537
15.8 確定固定肌和中和肌的步驟 / 539
15.9 支持肌 / 541
15.10 協(xié)同肌 / 543
15.11 協(xié)調肌肉的角色 / 544
15.12 耦合動作 / 547
第16章 關節(jié)運動類型與肌肉骨骼評估 / 551
16.1 主動關節(jié)運動與被動關節(jié)運動 / 552
16.2 阻抗運動/徒手抗阻運動 / 555
16.3 肌肉骨骼系統(tǒng)評估:肌肉或關節(jié)? / 556
16.4 肌肉觸診 / 558
16.5 處理原動肌還是處理拮抗?。?/ 560
16.6 處理體征還是處理癥狀? / 561
16.7 臨床研究解讀 / 563
第17章 肌肉收縮力的決定要素 / 568
17.1 肌肉部分收縮 / 570
17.2 肌肉纖維結構 / 571
17.3 主動肌張力和被動肌張力 / 574
17.4 主動不足 / 574
17.5 長度-張力和力-速度的關系曲線 / 576
17.6 杠桿作用 / 578
17.7 杠桿作用細則 / 580
17.8 杠桿的分類 / 581
17.9 阻力的杠桿作用 / 583
第18章 生物力學 / 588
18.1 生物力學概述 / 590
18.2 力的簡介 / 592
18.3 力學的基本原理 / 595
18.4 描述人體的運動——運動學分析 / 597
18.5 描述人體運動的力——動力學分析 / 602
第19章 神經肌肉系統(tǒng) / 609
19.1 神經系統(tǒng)概述 / 611
19.2 隨意運動與反射運動 / 615
19.3 交互抑制 / 618
19.4 本體感覺概述 / 619
19.5 筋膜/關節(jié)的本體感受器 / 621
19.6 肌梭 / 622
19.7 高爾基腱器官 / 625
19.8 內耳本體感受器 / 627
19.9 其他肌肉骨骼反射 / 630
19.10 疼痛-痙攣-疼痛循環(huán) / 633
19.11 閘門學說 / 635
第20章 姿勢與步態(tài)周期 / 639
20.1 “良好姿勢”的重要性 / 640
20.2 理想的鉛垂線站立位 / 641
20.3 鉛垂線法分析姿勢異常 / 642
20.4 繼發(fā)性姿勢異常與姿勢異常模式 / 644
20.5 姿勢代償?shù)囊话阈栽瓌t / 646
20.6 鉛垂線法評估站姿的局限性 / 647
20.7 步態(tài)周期 / 648
20.8 步態(tài)周期中的肌肉活動 / 650
第21章 常見的姿勢異常模式 / 657
21.1 下交叉綜合征 / 659
21.2 圓背/圓骨盆 / 662
21.3 上交叉綜合征 / 663
21.4 平背 / 665
21.5 骨盆上提/下沉 / 667
21.6 脊柱側凸 / 668
21.7 肩帶抬高 / 669
21.8 骨盆/脊柱旋轉姿勢異常 / 670
21.9 過度旋前 / 671
21.10 僵硬性高弓足 / 673
21.11 趾外翻 / 674
21.12 錘狀趾 / 675
21.13 莫頓足 / 676
21.14 膝外翻/膝內翻 / 676
21.15 膝反張 / 677
21.16 鴿趾(內收足)/足內傾(內八字) / 678
21.17 肘外翻 / 680
第22章 牽伸 / 683
22.1 概述 / 684
22.2 基礎牽伸技術:靜態(tài)牽伸與動態(tài)牽伸 / 688
22.3 高級牽伸技術:固定牽伸技術 / 690
22.4 高級牽伸技術:收縮放松和主動收縮牽伸技術 / 691
第23章 力量訓練原理 / 697
23.1 訓練的原因 / 699
23.2 訓練的類型 / 701
23.3 阻力的類型 / 703
23.4 訓練的執(zhí)行 / 713
23.5 訓練的技術要領 / 718
23.6 訓練計劃的設計 / 722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