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一些藝術家與建筑之間的故事,時間跨度從文藝復興到現代。有很強的可讀性。本書主要探討個性空間對藝術家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因素。書中系統(tǒng)研究那些孕育藝術作品的空間類型,并以藝術家角度審視這類空間的特征。本書重點關注藝術家的生活和工作空間,探討他們關于空間的意向和態(tài)度。同時,本書回顧藝術和建筑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內容截止到本世紀初前十五年,從中總結藝術家和建筑師之間合作與交流情況,以及過程中產生的跨界影響。 本書是歷經數年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過程中對一些著名藝術家的住宅和工作室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內容包括藝術家一生的奮斗經歷,有些案例涉及到“抽象”范疇,有些案例還體現出藝術家關于“逝后”的理想。在藝術家生命階段,除了建造諸如博物館類型建筑的動機之外,他們把生活和工作空間視為孕育藝術作品和創(chuàng)造力的搖籃,甚至當作去世之后的永久性場所。因此,“藝術空間”集中體現藝術家生命不同階段的功能要求,包括他們的生活、死亡過程和去世后階段。無疑,“藝術空間”特指藝術家生活和工作的空間特征,并涉及環(huán)境因素和值得當前關注的方面,包括對建筑學產生交叉影響的普遍性因素。 通過本書主題性脈絡和各章節(jié)內容,最終形成結論:“藝術空間”不僅體現出某種生活理念,也是具體的生活方式。這種類型空間遍及全球各地,其中凝聚著人類整體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