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篇
003 第一章,家庭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建立
003 一、重提農業(yè)生產責任制
015 二、從生產責任制到“雙包”
031 三、“雙包”獲得了“合法身份”
041 四、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家庭土地承包經營制
049 第二章 土地承包關系的演變
050 一、從“包地又包產”到“包干土地”
060 二、從“債權”到“物權”--延長土地承包期的努力
074 三、土地承包收益的分配
089 四、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
098 第三章 承包地的分配與經營
098 一、承包地的分配方式
103 二、承包地的分配過程
110 三、承包合同
119 四、農戶承包地的經營規(guī)模
126 五、農戶的經營安排
135 六、土地細碎化的應對策略調整篇
149 第四章 土地調整
150 一、土地調整的原因及其做法
161 二、土地調整政策的演變
167 三、2000 年以前農戶調整土地的意愿及其現實表現
172 四、2000 年以后農戶調整土地的意愿及其現實表現
180 五、嚴格限制土地調整政策的實施效果
187 六、土地互換與合并
197 第五童: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及其政策演變
197 一、專業(yè)承包的政策導向及其實踐
210 二、十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政策的形成
216 三、土地流轉下的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
220 四、學者對土地規(guī)模經營“適度”的估算及討論
225 第六章 農村改革試驗區(qū)土地 耕地) 制度試驗
225 一、農村改革試驗區(qū)設立的背景
233 二、農村改革式驗區(qū)的制度探索
259 三、農村改革試驗區(qū)的試驗總結、結論與后續(xù)發(fā)展
262 第七章 兩田制 的興衰
263 一、“兩田制”的起源
268 二、平度“兩田制”的制度試驗
278 三、“兩田制”的形式與推廣
284 四、“兩田制”的現實表現與被制止流轉篇
297 第八章:土地流轉實踐與制度建設
297 一、土地流轉從“萌芽”到“成長”
307 二、土地流轉政策的演變
316 三、土地流轉制度的確立
323 四、土地流轉的形式
327 五、《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前后土地流轉發(fā)展概況
331 第九章,影響農地配置因素的變化與土地流轉
332 一、耕地利用的安排
340 二、農村勞動力“大流動”與農村勞動力配置的變化
347 三、農村勞動力就業(yè)結構的變化對農地配置的影響
359 四、農業(yè)比較收益的變化與土地流轉
365 第十章 土地流轉市場從自發(fā)到正規(guī)
366 一、村民自發(fā)的土地流轉市場
380 二、村集體主導下的土地流轉市場
389 三、政府推動下的正規(guī)土地流轉市場的建設
399 四、正規(guī)土地流轉市場的運作及其效果
409 第十一章:地方政府直接推動土地流轉
410 一、農業(yè)產業(yè)化下的“反租倒包”
424 二、項目制推動下的土地流轉
436 三、項目制下的農業(yè)治理
---湖南省衡陽縣“產糧大縣”項目的運作
440 四、土地信托
446 第十二章: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與土地流轉
448 一、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發(fā)展
458 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名義下的土地流轉
463 三、農業(yè)企業(yè)介入土地流轉
470 四、家庭農場的興起與發(fā)展
488 五、土地托管
非耕地篇
497 第十三章 四荒地 使用權制度的建立與地方實踐
499 一、“四荒地”治理與開發(fā)及“四荒地”使用權制度的形成。
506 二、從“戶包小流域治理”到“四荒地”拍賣
--呂梁山區(qū)建立“四荒地”使用權制度的實踐
516 三、延安地區(qū)“四荒地”使用權拍賣的制度試驗
523 第十四章:集體林權制度的建立與地方實踐
524 一、集體林權制度的形成與建立
539 二、湖南懷化山地流轉的制度試驗
548 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福建三明市為例562 第十五章:草原承包制度的建立與地方實踐
563 一、草原承包制的形成、建立與推行
584 二、內蒙古草原家庭承包的制度探索
附章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605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形成、 確立與演變 (1949-2014)
606 一、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形成
615 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確立
621 三、實行家庭土地承包經營制后的農村集體經濟
631 四、實行家庭土地承包經營制后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639 五、土地集體所有權確權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