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jīng)濟管理經(jīng)濟中國經(jīng)濟在華旅居者群際接觸機制研究:基于在滬外國專家跨文化感知的變化(英文)

在華旅居者群際接觸機制研究:基于在滬外國專家跨文化感知的變化(英文)

在華旅居者群際接觸機制研究:基于在滬外國專家跨文化感知的變化(英文)

定 價:¥68.00

作 者: 梁曉雪 著
出版社: 中國商務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10343148 出版時間: 2022-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6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來華工作、學習、旅游的外國人不斷增多。中國科技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9 年在中國境內(nèi)工作的外國人已超95萬。然而,面對高速發(fā)展的中國,外國人來華前所持有的種種預期和思維定勢往往在來華后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這一過程中,與中國人的接觸交往就成為其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 雖然西方關于群際接觸的研究已較為成熟,但國內(nèi)針對群際接觸的本土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且相關研究往往聚焦解析社會問題。換言之,國內(nèi)現(xiàn)有研究對群際接觸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尤其對中外群際接觸機制本身(即:群際接觸條件、過程及效力)缺乏詳盡和深度的論述。為填補研究空白,本書從跨文化交際視角出發(fā),聚焦在華旅居外國人中的高知群體——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外國專家,基于其來華前后跨文化感知的變化,對在華旅居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的群際接觸機制展開系統(tǒng)性研究。 本書以群際接觸和跨文化感知相關理論為支撐,建立研究框架,設計調(diào)查問卷,對30名來自22 個國家的上海某重點高校外國專家進行一對一深度訪談,并采用文獻研究和主題分析法,對筆錄資料進行一、二級編碼和案例內(nèi)、案例間比較分析。本書關注的具體問題是:(1)受訪者來華前對中國的感知情況及其信息獲取渠道;(2)來華后影響受訪者與中國人交往的接觸條件及接觸過程;(3)來華后受訪者與中國人的群際接觸效力,尤其是對華感知的改變。 研究結果表明:(1)即便作為外國人中的高知群體,大多數(shù)受訪者來華前的對華文化感知仍停留在表層,且刻板印象和偏見占據(jù)主流,來華前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等因素對塑造其文化感知具有重要影響。(2)群際接觸過程中存在四個核心層面:a) 受訪者對華認知得到顯著提升,為修正原有刻板印象和偏見提供了機會 (認知層面);b) 受訪者展現(xiàn)出跨文化交際的積極行為,包括主動培養(yǎng)有助于其在華生存和發(fā)展的技能,努力拓展在華人際網(wǎng)絡等(行為層面);c) 受訪者對自身、本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化進行反思、重新審視和再評價(態(tài)度 層面);d) 受訪者體現(xiàn)出更高的跨文化敏感度、較弱的刻板印象和偏見、更強的群際移情能力及不同程度的對華文化認同和歸屬感(情感層面)。(3)受訪者與中國人的群際接觸效力,尤其是受訪者對華文化感知經(jīng)歷了反復的重塑和構建,研究結果與Brislin、Cushner 等學者提出的文化普適性框架高度吻合。 根據(jù)以上研究,本書提煉出中國語境下基于跨文化感知的中外群際接觸機制模型。該模型包括三個部分:(1)群際接觸條件,包括歷史、個人、在華機構、工作任務及文化情景;(2)以個體間跨文化交際為核心的群際接觸過程,包括認知、行為、態(tài)度、情感四個層面;(3)以對華文化感知為代表的群際接觸效力,包括強烈的情感、知識領域和文化差異的根源及十三大認知主題。 在宏觀層面,本書構建的中外群際接觸機制模型對揭示外國人與中國人群際接觸的內(nèi)在機制、提升外國人的對華認知、促進在華旅居外國人的跨文化適應提供了一定理論支持,也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政策依據(jù);在微觀層面,該模型為國內(nèi)高校進一步完善外國專家管理服務、幫助外國專家提升在華體驗提供了知識與行為借鑒。

作者簡介

  梁曉雪,女,寧夏銀川人,文學博士,現(xiàn)供職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合作交流處。本科、碩士、博士均畢業(yè)于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專業(yè)為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參編著作4部,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和參與完成6項省部級課題。

圖書目錄

目 錄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001
1.1 Research Background 001
1.2 Research Goal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005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006
1.4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008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009
2.1 Intergroup Contact 009
2.2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 028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050
3.1 Research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050
3.2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search Design 055
3.3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057
3.4 A Mixed-Method Pilot Study 059
3.5 Designing the Qualitative Study 062
Chapter 4 An Analysis of Pretravel Perceptions and Sources of
Information 067
4.1 Pretravel Perceptions of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067
4.2 Source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ng Perceptions 083
4.3 Summary: Main Findings on Pretravel Perceptions and Sources
of Information 101
Chapter 5 Analysis of Early Contact Mechanism Conditions Influencing
 Encounters 104
5.1 Historical Factors 104
5.2 Individual Factors 108
5.3 Institutional Support 115
5.4 Task Factors 118
5.5 Situational Factors 120
5.6 Summary: Key Findings on Early Contact Mechanism Factors Influencing
Encounters 122
Chapter 6 Analysis of Contact Mechanism Processes and Effects in
 Relation to Cultural Perceptions 124
6.1 Gaining Knowledge 125
6.2 Changing Behavior 147
6.3 Reappraising Attitudes 170
6.4 Generating Affective Ties 175
6.5 Summary: Towards a Model of Sojourners’ Intergroup Contact
Mechanisms in Relation to Cultural Perceptions 190
Chapter 7 Conclusion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199
7.1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199
7.2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202
7.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204
References 206
Appendix A: Interview Protocol 233
Appendix B: Research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