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形氣說與董氏奇穴

形氣說與董氏奇穴

形氣說與董氏奇穴

定 價:¥128.00

作 者: 陳曉斌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07763485 出版時間: 2022-04-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520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來自基層醫(yī)生對中醫(yī)深度思考的作品,是作者對其妻子一次誤灸造成傷害后的反思和頓悟,是對生命本原和奧秘的艱苦探究。十余年來,作者從“形”和“氣”的角度分析中西醫(yī)理論的迥異之由,使疾病發(fā)生的真正病因更貼近臨床。全書分為五章,作者基于《黃帝內經(jīng)》,分析了人體氣的奧秘,深度詮釋了藏氣、府氣、衛(wèi)氣、宗氣、營氣、經(jīng)氣、絡氣的內涵,深究中醫(yī)診治之機理,并對精、神、道、德的本質闡述了作者的見解和認識,使初學者能回歸經(jīng)典,認識中醫(yī)的本質和思想,相信中醫(yī),并學好、用好中醫(yī)。書中也介紹了董氏奇穴等針灸臨床技術。

作者簡介

  陳曉斌,男,1970年出生,1992年畢業(yè)于福建中醫(yī)學院針灸專業(yè),主任醫(yī)師。多年來潛心研習《黃帝內經(jīng)》,創(chuàng)立“形氣說”的學術思想,中西相參,中西并用,自創(chuàng)岐黃針灸療法。本療法是以寸口脈察五臟六腑虛實,以針灸之道,調節(jié)經(jīng)絡,補虛泄實,調和陰陽,復五藏藏氣升降的圓運動。上防未病,下治重疾,功到效顯,玄妙莫測。本療法能調理亞健康,改善體質,延緩衰老,延年益壽。可以治療并預防各種癌癥、腦中風,可以治療心臟病、肝膽脾胃病、婦科病、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貧血、皮膚病、失眠多夢、咳嗽、哮喘、咽炎、耳鳴、鼻炎、眼疾、便秘、遺尿、腎虛、陽痿、肝火旺等各種疑難雜癥。擅長選擇應用針灸療法、正骨復位手法、理筋推拿手法、放血療法、小針刀療法、超微針刀療法、刮痧、拔罐等療法,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腰扭傷、落枕、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膝關節(jié)炎、肩周炎、股骨頭壞死、中風病、面癱、三叉神經(jīng)痛、帶狀皰疹等疾病,療效顯著。

圖書目錄

目 錄
章 形氣說
一、形氣說概述 002
二、生命的組成 002
(一)認識生命的兩大體系 002
(二)生命的構成 003
(三)“形”和“氣”的關系 004
(四)中西醫(yī)結合的思路 014
三、人和動物的區(qū)別 020
(一)人是有靈的動物 020
(二)經(jīng)絡系統(tǒng)是人類獨有的 021
第二章 氣

節(jié) 《黃帝內經(jīng)》 024
一、來源 024
(一)
先分析《黃帝內經(jīng)》非黃帝和岐伯
等眾圣人所作之說能否成立 025
(二)
《黃帝內經(jīng)》實為黃帝、岐伯、伯
高、少師、雷公、鬼臾區(qū)、六臣等
眾多圣人們的智慧結晶 025
二、中醫(yī)是一門非經(jīng)驗性醫(yī)學 027
(一)中醫(yī)是先論醫(yī)理后才實踐的醫(yī)學 027
(二)中醫(yī)被誤認為是經(jīng)驗性醫(yī)學的原因 027
第二節(jié) 氣 028
一、概念 028
二、人類“氣”的獨特性 028
三、氣的分類 029
四、氣的運動 029
(一)氣的運動 029
(二)陰陽 029
第三節(jié) 臟氣 032
一、概念 032
(一)定義 032
(二)構成 032
(三)特點 033
(四)陰陽 033
二、藏象 037
(一)四時 037
(二)藏象 038
(三)五臟應四時五運 039
三、藏象學說 040
(一)五臟藏象 040
(二)五臟藏象之生理 041
(三)五臟藏象之病理 050
四、中醫(yī)診斷 052
(一)色 052
(二)寸口脈 054
(三)原穴和背俞穴 057
五、中醫(yī)治療的思想 058
(一)和情志,起居有常 058
(二)食飲有節(jié) 059
六、五臟臟氣的圓運動 063
第四節(jié) 腑氣 068
一、腑氣的特點 068
(一)氣口成寸 068
(二)傳化物——糟粕 069
二、六腑各論 069
(一)膽 069
(二)胃 070
(三)三焦 071
(四)小腸 081
(五)大腸 082
(六)膀胱 083
第五節(jié) 奇恒之腑 084
一、概念 084
二、奇恒之腑 084
(一)腦 085
(二)髓 086
(三)骨 086
(四)脈 086
(五)膽 087
(六)女子胞 087
第六節(jié) 衛(wèi)氣 088
一、概念 088
二、形成 089
(一)衛(wèi)出下焦 089
(二)衛(wèi)出中焦 090
(三)衛(wèi)出上焦 090
三、衛(wèi)氣行 091
(一)先天衛(wèi)氣之行 091
(二)后天衛(wèi)氣之行 091
(三)衛(wèi)氣行的控制 091
四、衛(wèi)氣的特點 093
(一)循行 093
(二)形成 094
(三)衛(wèi)氣行如環(huán)無端 094
五、衛(wèi)氣的作用 095
(一)先天衛(wèi)氣的作用 095
(二)后天衛(wèi)氣的作用 095
(三)衛(wèi)氣和睡眠 096
六、衛(wèi)氣失常 096
(一)衛(wèi)氣虛,衛(wèi)外不固 096
(二)衛(wèi)氣逆行 102
七、刺衛(wèi) 104
(一)概念 104
(二)目的 104
(三)治法 105
第七節(jié) 宗氣 109
一、概念 109
二、生成 109
(一)天之清氣 109
(二)水谷之精氣 109
三、作用 110
(一)喜樂出焉 110
(二)護衛(wèi)心包 110
(三)行呼吸 110
(四)貫心脈 110
(五)下注氣街 111
四、宗氣之患 111
(一)與邪相搏 111
(二)有余和不足 111
五、治宗氣 111
(一)天柱穴、人迎穴 111
(二)足三里穴 111
(三)灸氣街 111
第八節(jié) 營氣 112
一、概念 112
二、生成 112
(一)津液 112
(二)營氣的生成 116
三、營氣之用 117
(一)營養(yǎng) 117
(二)化赤為血 117
(三)組成經(jīng)氣 123
(四)維持生命 123
四、營氣之行 123
(一)營行脈中 123
(二)營氣之行 126
第九節(jié) 經(jīng)脈-經(jīng)氣 128
一、概念 128
二、形成 128
三、組成 130
(一)經(jīng)脈的組成 130
(二)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131
四、作用 132
(一)行血氣,營陰陽 132
(二)抵御外邪 133
(三)調虛實、和陰陽 134
五、十二經(jīng)脈系統(tǒng) 135
(一)命名 135
(二)十二經(jīng)脈與五臟六腑 137
(三)十二經(jīng)脈循行 138
(四)十二經(jīng)脈之疾 151
(五)經(jīng)絡系統(tǒng)與心血管系統(tǒng) 156
(六)經(jīng)絡系統(tǒng)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 156
六、十二經(jīng)水 158
(一)脈行脈外 158
(二)十二經(jīng)水 158
(三)十二經(jīng)水歸向 159
七、腧穴 159
(一)定義 159
(二)腧穴和治療點 161
(三)五輸穴 163
(四)原穴 168
(五)背俞穴 170
(六)絡穴 170
(七)下合穴 170
(八)募穴 172
八、刺法 175
(一)針感 175
(二)針刺的作用 177
(三)針刺目的 177
(四)上守神之刺法 179
(五)粗守形之刺法 187
(六)超微針刀 191
(七)小針刀 196
(八)毫刃針 197
(九)銀質針 197
第十節(jié) 絡脈 198
一、概念 199
二、組成 199
(一)谿谷絡脈 200
(二)孫絡脈 200
三、分布 200
(一)十五絡脈 200
(二)四末 200
(三)谿谷絡脈 201
(四)孫絡脈 201
四、絡脈脈氣的形成 201
(一)十五絡脈和谿谷絡脈 201
(二)孫絡脈 201
五、特點與作用 202
(一)浮而可見 202
(二)絡脈是有顏色的脈 203
(三)絡脈行血氣 203
(四)通榮衛(wèi) 204
(五)聯(lián)系表里經(jīng)脈 205
六、疾病 205
(一)十五絡脈 205
(二)谿谷脈與孫脈 206
七、刺法 209
(一)絡穴 209
(二)刺絡放血 210
(三)繆刺 212
第十一節(jié) 奇經(jīng)八脈 216
一、八脈總說 216
(一)概念 216
(二)作用 216
二、督脈 218
(一)命名 218
(二)循行 218
(三)功能 221
(四)督脈為病 224
三、任脈 224
(一)命名 224
(二)循行 224
(三)功能 228
(四)任脈為病 229
四、沖脈 229
(一)命名 229
(二)循行 229
(三)功能 232
(四)沖脈為病 233

五、蹺脈 233
(一)命名 233
(二)循行 234
(三)功能 235
(四)蹺脈為病 236
六、維脈 236
(一)命名 236
(二)循行 237
(三)功能 238
七、帶脈 238
(一)命名 238
(二)循行 238
(三)功能 239

第三章 精神

節(jié) 精 242
一、精從何生 242
(一)精何以生 242
(二)精以何生 242
二、精何以藏 243
三、精生腦髓骨脈 244
四、精與腎間動氣、相火 245
(一)精藏兩腎 245
(二)精與腎間動氣 245
(三)精與相火 246
五、精生氣、精化質生血、生天癸 247
(一)精生氣 247
(二)精生血 247
(三)精生天癸 248
六、精和魄、志 248
(一)精和魄 248
(二)精生志 249

第二節(jié) 神 251
一、神從何來 251
(一)神因造化而生 251
(二)神為生之靈 251
二、神何以藏 252
(一)神舍于心脈 252
(二)何以資神 252
三、神之象 252
(一)君火 253
(二)心火 253
(三)相火 253
四、神位尊君主 254
五、精神生人身之五行 254
(一)五行生成之初 254
(二)五行生成之以后 255
六、神和魂、意 256
(一)神和魂 256
(二)神和意 256
七、神和元神 257

第四章 道德

一、道為何物 260
二、道之狀 260
(一)無名之狀 261
(二)有名之狀 261
三、道之動和用 261
(一)無名之動用 261
(二)有名之動用 261
四、道之性,德也 262
五、道何以造化 262
(一)大道生天地 263
(二)道生萬物 264
六、道于何處 264
(一)大道造天地,大道隱 264
(二)道生萬物,道在其中 265
(三)靜和無欲 265

第五章 董氏奇穴

節(jié) 概論 268
一、董氏奇穴實為絡穴 269
(一)數(shù)目 269
(二)分布和部位 269
二、解剖 270
三、機理 271
(一)源于繆刺 271
(二)導氣法 271
(三)董氏奇穴原有的刺法 275
四、針刺深淺度 277
(一)依絡脈的深淺度而定 277
(二)依所治臟腑和絡穴的距離遠近來定 277
(三)以刺中絡穴來定其針刺的深淺度 277
(四)依病位的淺深來定 277
第二節(jié) 各論 279
一、手太陰肺經(jīng) 279
二、手陽明大腸經(jīng) 297
三、足陽明胃經(jīng) 315
四、足太陰脾經(jīng) 348
五、手少陰心經(jīng) 368
六、手太陽小腸經(jīng) 374
七、足太陽膀胱經(jīng) 387
八、足少陰腎經(jīng) 409
九、手厥陰心包經(jīng) 417
十、手少陽三焦經(jīng) 431
十一、足少陽膽經(jīng) 448
十二、足厥陰肝經(jīng) 477
十三、論左右 488
(一)五臟的中心論 488
(二)五臟臟氣的圓運動 489
(三)五臟和經(jīng)絡的關系 494

附錄 董氏奇穴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