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古籍/國學經(jīng)部止于至善:我讀《大學》《孟子》

止于至善:我讀《大學》《孟子》

止于至善:我讀《大學》《孟子》

定 價:¥79.00

作 者: 劉家望 著
出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71014377 出版時間: 2022-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9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止于至善——我讀》是作者讀《大學》和《孟子》的心得筆記,是對《大學》和《孟子》逐章逐句的解讀,對原著章句作了比較準確通俗的闡譯。闡譯參照了古今諸多專家學者的注疏和詮釋,作者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政學修養(yǎng),深研原著義理,認真思考原著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價值,著重闡釋了《大學》的“三綱八目”和《孟子》的“性善、仁政民本、盡心養(yǎng)性”的思想,突出“誠意、正心、修身為本,仁政、親民、止于至善。”故該書以“止于至善”為書名,表達了作者對這兩部經(jīng)典之作深刻體會。

作者簡介

  劉家望,原湖南省衛(wèi)生廳廳長,黨組書記,曾在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縣人民醫(yī)院從事醫(yī)療工作,曾任醫(yī)院院長、縣衛(wèi)生局副局長、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縣委書記、人大主任。著有《修已安人——我讀〈論語〉》、《誠之為貴——我讀〈中庸〉》。

圖書目錄

《大學》解讀\t1
1. 大學之道\t1
2. 知止而后有定\t2
3. 致知在格物\t2
4. 修身為本\t3
5. 誠其意者 勿自欺也\t4
6. 盛德至善\t5
7. 克明峻德\t6
8. 盡人倫 知敬止\t7
9. 必也使無訟\t8
10. 修身在正其心\t9
11. 齊家在修其身\t9
12. 治國必先齊家\t10
13. 平天下在治國\t12
14. 君子先慎乎德\t14
15. 必忠信以得之\t16
16. 國以義為利\t17
《孟子》解讀\t20
第一篇 梁惠王(上)\t20
1.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t20
2. 與民諧樂\t24
3. 養(yǎng)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t26
4. 虐政如刃\(zhòng)t30
5. 仁者\t31
6. 天下定于一 歸于仁\t34
7. 保民而王\t36
第二篇 梁惠王(下)\t48
1. 與百姓同樂\t48
2. 交鄰國有道乎\t53
3. 樂以天下 憂以天下\t56
4. 與百姓同之 與王何有\(zhòng)t60
5. 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t63
6. 國君進賢 不可不慎\t64
7. 賊仁者為之賊\t66
8. 姑舍女所學而從我 則如何\t67
9. 勝之取之 惟天意民心\t69
10. 齊王伐燕 取之\t71
11. 出乎爾者 反乎爾者也\t73
12. 與民守之\t75
13. 茍為善 后世子孫必有矣\t75
14. 仁人也 不可失也\t77
15. 魯平公不見孟子\t78
第二篇 公孫丑(上)\t82
1. 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t82
2. 我養(yǎng)吾浩然之氣\t86
3. 以德行仁者王\t96
4. 仁則榮 不仁則辱\t97
5. 信能行此五者 則天下之民皆悅\t99
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t101
7. 莫之御而不仁 是不智也\t104
8.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t106
9. 伯夷 柳下惠 君子不由也\t107
第二篇 公孫丑(下)\t109
1.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t109
2. 孟子將朝王\t111
3. 豈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t115
4. 孟子之平陸\t116
5. 孟子問蚳蛙\t118
6. 孟子與王驩使滕\t119
7.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t120
8. 今以燕伐燕 何為勸之哉\t122
9. 今之君子 豈徒順之又從而為之辭\t124
10. 孟子致為臣而歸\t128
11. 孟子去齊 宿于晝\t130
12. 予雖然 豈舍王哉\t131
13. 如欲平治天下 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t134
14. 繼而有師命 不可以請\t136
第三篇 滕文公(上)\t137
1. 世子過宋見孟子\t137
2. 世子葬父\t139
3. 滕文公問為國\t142
4. 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于人\t147
5.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t156
第三篇 滕文公(下)\t160
1. 枉己者 未有能直人者也\t160
2.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t163
3. 古之君子仕乎\t164
4. 彭更問\t167
5. 茍行王政 四海之內(nèi) 皆舉首而望之\t170
6. 一薛居州 獨如宋王何\t173
7. 由是觀之 則君子之所養(yǎng)可知已矣\t175
8. 如知其非義 斯速已矣\t176
9. 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t177
10. 仲子惡能廉\t182
第四篇 離婁(上)\t185
1. 不以規(guī)矩 不能成方圓\t185
2. 圣人 人倫之至也\t188
3.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t189
4.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t190
5. 人有恒言 天下國家\t191
6. 為政不難\t192
7. 斯二者 天也 順天者存 逆天者亡\t192
8. 不仁者可與言哉\t195
9. 得其民 斯得天下也\t196
10. 自暴自棄 曠仁舍義\t198
11. 親其親 長其長 天下太平\t199
12.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t200
13. 西伯善養(yǎng)老者\t201
14.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棄于孔子者也\t202
15. 觀其眸子 人焉廋哉\t203
16. 恭人不侮人 儉者不奪人\t204
17. 天下溺 援之以道\t204
18. 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t206
19. 事親為大 守身為大\t206
20. 一正君而國定矣\t208
21. 有不虞之譽 有求全之毀\t209
22. 人之易其言也\t209
23. 人之患 在好為人師\t209
24. 樂正子見孟子\t210
25. 孟子謂樂正子\t211
26. 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t211
27. 仁之實 事親是也\t212
28. 不得乎親 不可以為人\t213
第四篇 離婁(下)\t214
1.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t214
2. 子產(chǎn)聽鄭國之政\t215
3. 孟子告齊宣王\t215
4. 無罪而殺士\t217
5. 君仁莫不仁\t217
6. 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 大人弗為\t217
7. 中也養(yǎng)不中\(zhòng)t218
8. 人有不為也 而后可以有為\t218
9. 言人之不善 當如后患何\t219
10. 仲尼不為己甚者\t219
11. 惟義所在\t219
12. 不失赤子之心\t220
13. 惟送死可以當大事\t220
14.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t220
15. 博學而詳說之\t221
16. 以善養(yǎng)人 然后能服天下\t221
17. 言無實不祥\t222
18. 聲聞過情 君子恥之\t222
19. 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倫\t223
20.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t224
21. 其義則丘竊取之矣\t224
22.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t225
23. 可以取 可以無取 取傷廉\t226
24. 逢蒙學射于羿\t226
25. 西子蒙不潔\t228
26. 天下之言性也 則故而已矣\t228
27. 孟子不與右?guī)熝診t229
28. 君子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之患\t230
29.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t231
30.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t232
31. 曾子子思同道\t234
32. 堯舜與人同耳\t235
33.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t235
第五篇 萬章(上)\t238
1. 大孝終身慕父母\t238
2. 舜不告而娶何也\t240
3. 仁人固如是乎\t243
4. 咸丘蒙問\t245
5.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t248
6. 天與賢 則與賢 天與子 則與子\t251
7. 吾聞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t254
8.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huán) 何以為孔子\t256
9. 百里奚舉于秦\t258
第五篇 萬章(下)\t260
1. 孔子圣之時者\t260
2. 周室班爵祿如之何\t264
3. 友也者 友其德也\t266
4. 敢問交際何心\t268
5. 仕非為貧也\t272
6. 士不可托諸侯\t273
7. 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t276
8. 是尚友也\t279
9. 齊宣王問卿\t280
第六篇 告子(上)\t282
1. 告子曰 性 猶杞柳也\t282
2. 性猶湍水也\t283
3. 生之謂性\t284
4. 食色性也\t285
5. 何以謂義內(nèi)也\t287
6. 乃若其情 則可以為善矣\t289
7. 理義之悅我心\t292
8. 惟心之謂與\t294
9.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t296
10. 舍生而取義者也\t297
11.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t299
12. 心不若人 則不知惡\t300
13. 至于身 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t301
14. 人之于身也 兼所愛\t301
15. 先立乎其大者\t303
16. 既得人爵 而棄其天爵 則惑之甚者也\t304
17. 人之所貴者 非良貴也\t305
18. 仁之勝不仁也 猶水勝火\t306
19. 夫仁 亦在于熟之而已矣\t307
20. 大匠誨人 必以規(guī)矩\t307
第六篇 告子(下)\t309
1. 任人有問屋廬子\t309
2. 人皆可以為堯舜\t311
3. 舜其至孝矣 五十而慕\t313
4. 宋牼將之楚\t314
5. 夫子之任見季子 之齊不見儲子\t316
6. 先名實者為人也\t318
7.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t320
8.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t323
9. 雖與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t325
10. 孟子白圭論稅\t326
11. 吾子過矣\t327
12. 君子不亮 惡乎執(zhí)\t328
13. 其為人也好善\t329
14. 古之君子 何如則仕\t331
15.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t332
16. 教亦多術(shù)矣\t334
第七篇 盡心(上)\t335
1. 盡其心者 知其性\t335
2. 莫非命也 順受其正\t336
3. 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t337
4. 萬物皆備于我 反身而誠\t338
5. 行之而不著\t338
6. 人不可以無恥\t339
7. 恥之于人大矣\t339
8. 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t340
9. 窮不失義 達不離德\t340
10. 待文王而后興\t341
11. 如其自視欿然\t342
12. 以佚道使民\t342
13. 之民皞皞?cè)缫瞈t343
14.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愛之\t343
15. 其良能也 其良知也\t344
16. 舜居深山之中\(zhòng)t345
17. 無為其所不為\t345
18. 人之有德慧術(shù)知者\t346
19. 大人者 正己而物正也\t346
20. 君子有三樂\t347
21. 君子所性\t347
22. 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t348
23. 民可使富也\t349
24. 君子之志于道\t350
25. 利與善之問也\t351
26. 楊子取為我\t352
27. 饑者甘食\t353
28.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t354
29. 有為者辟若掘井\t354
30. 堯舜 性之也\t355
31. 放太甲于桐\t355
32. 君子不耕而食\t356
33. 尚志\t357
34. 以其小者 信其大者\t358
35. 桃應(yīng)問孟子\t358
36. 大哉居乎\t359
37. 君子不可虛拘\(zhòng)t360
38. 形色天性也\t360
39. 齊宣王欲短喪\t361
40. 君子所以教者五\t362
41. 道則高矣美矣\t362
42.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t363
43. 滕更之在門也\t364
44. 其進銳者 其退速\t364
45. 親親仁民 仁民愛物\t365
46. 當務(wù)之為急\t365
第七篇 盡心(下)\t367
1. 不仁哉 梁惠王也\t367
2. 春秋無義戰(zhàn)\t368
3. 仁人于天下\t368
4. 國君好仁 天下\t369
5. 梓匠輪輿\t370
6. 舜之飯糗茹草也\t370
7. 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t370
8. 今之為關(guān)也 將以為暴\t371
9. 身不行道 不行于妻子\t371
10. 周于德者 邪世不能亂\t372
11. 好名之人 能讓千乘之國\t372
12. 不信仁賢 則國空虛\t373
13. 不仁而得天下者 未之有也\t373
14.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t373
15. 圣人 百世之師也\t374
16. 仁者 人也\t375
17. 孔子之去魯\t375
18. 孔子厄于陳蔡\t376
19. 稽大不理于口\t376
20.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t377
21. 今茅塞子之心矣\t377
22. 禹之聲 尚文王之聲\t378
23. 殆不可復(fù)\t378
24. 君子不謂性也\t379
25. 善人也 信人也\t380
26. 逃墨必歸于楊\t381
27. 君子用其一 緩其二\t382
28. 諸侯之寶三\t382
29. 盆成括仕于齊\t383
30. 孟子之滕 館于上宮\t383
31. 人皆有所不忍\t384
32. 言近而指遠者 善言也\t385
33. 堯舜 性者也\t386
34. 說大人 則藐之\t386
35.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t387
36. 曾子不忍食羊棗\t388
37. 孔子在陳曰\t389
38. 亦無有乎爾\t392
主要參考書目\t39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