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哲學理論從來沒有一只郁悶的狗

從來沒有一只郁悶的狗

從來沒有一只郁悶的狗

定 價:¥46.00

作 者: 【法國】盧梭
出版社: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9047702 出版時間: 2022-03-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23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我們如何才能達致幸福呢?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eudaimonia)就是我們生命的興旺,是我們生命中的善,而要達致幸福,我們需要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本書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關于幸福的哲學智慧集成,是一部關于人生迷津的指南。它將嘗試回答我們在追求幸福時可能面臨的幾乎所有謎題:什么是幸福?什么能令我們達致幸福?如果幸福系于我們的德性,那么,到底哪些德性才有助于我們去獲取幸福?我們又該如何來養(yǎng)成這些德性?此外,我們該怎樣去選擇善?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對待榮譽、金錢、權力、友誼、肉身的快樂等等我們所渴慕的善?

作者簡介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蘇德超(主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武漢大學歐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珞珈青年學者;武漢大學受學生歡迎的哲學老師蘇德超教授憑借自己高超的學術水平和出色的講述能力,讓哲學課,成為武漢大學受歡迎的課。青年學者的領頭羊蘇德超教授是整個哲學界青年學者的佼佼者,不僅是年輕的博導,而且學術上更是能力出眾。王成軍(編譯):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加爾文學院、比利時魯汶大學(KUL)訪問學者,現(xiàn)任教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業(yè)余詩歌寫作者、藝術評論人。

圖書目錄

導讀:亞里士多德幸福觀
卷 幸福是人的至善
人的生命以幸福為鵠的
所有的知識以及每一種追求其目標都是某種善。
人的三種生活方式
人們之追求榮耀,似乎也是為了令他們的良善之處可以得到肯定。
幸福是人生的首善和終極目的
幸福正是我們永遠只為其自身而非為別的什么東西而選擇的東西。
幸福是人的靈魂之善
人的善就在于靈魂按照德性來進行的活動。
幸福是我們靈魂之有德性的活動
有德性的行為必定在其自身就是可悅的。
幸福是由己不由神的
幸福不僅僅需要我們有完全的德性,也需要有完全的生命。
幸福是恒常之事
即便在這些壞事中,人也能閃耀出高貴之光輝。
幸福是由己不由人的
逝者是否真的也會身受任何的善或惡的時候,這種差異也必須被考慮到。
幸福是值得嘆賞的完美之事
沒有人會像贊揚正義一樣“贊揚”幸福。
幸福就是我們生命的實現(xiàn)活動
但凡值得欲求的事,也就是與他自身的傾向相一致的活動。
 
第二卷 幸福在于過有德性的生活
德性是靈魂的卓越
我們所說的幸福指的是一種靈魂的活動。
德性靠習慣養(yǎng)成
過度與不足都會損害節(jié)制和勇敢,而遵循中道(mean)則會葆藏它們。
德性的養(yǎng)成關乎苦樂
為了快樂,我們往往對卑劣之事甘之如飴,因為痛苦,我們往往對高貴之事掩面回避。
德性的養(yǎng)成要靠對德性行為的實施
一些行為之所以被稱為正義的與節(jié)制的,乃在于它們是正義的人或節(jié)制的人樂意做的事情。
德性是我們的品性之狀態(tài)
我們之被稱為善的或惡的,并不是因為我們的激情,而是因為我們的德性與惡習。
德性就是一種“中道”狀態(tài)
我們的感受就是適中的且好的,而這便是德性的特征。
中道在于避免走
在所有的事情之中,我們應去提防的,乃是悅人之事或快樂。
要不走,我們就必須做選擇
我們并不會因為持有什么意見而具有某種特定的品性。
要做選擇,我們就必須事先權衡
我們所權衡的事情,總是些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且能夠被實施的事情。
我們是自我德性的主人
沒有人會因為受到鼓勵而去做那些既不在他的能力范圍內也非他自愿的事情。
 
第三卷 德性生活之實踐:道德德性
如何面對危困?——勇敢
只有在直面令人痛苦的事情的時候,人們才能被稱作勇敢的。
如何處理我們的欲望?——節(jié)制
節(jié)制是我們就快樂來考慮時的一種中道。
如何對待錢財?——大方與大氣
一個揮霍無度的人就是一個以自身的過錯來逐漸摧毀自身的人。
如何對待榮耀?——自豪
榮耀與羞辱就是自豪的人應該以合適的方式來處理的事情。
如何處理我們的憤怒?——溫和
溫和的人總傾向于保持鎮(zhèn)定,避免被激情所駕馭。
如何正確地待人?——圓融
與這種中間狀態(tài)相對應的人,如果再加上些友愛的話,就正好是我們稱為好朋友的人。
如何正確地對人言行?——實誠
虛假本身是卑劣且當受譴責的,而真實則是高貴且值得贊揚的。
如何正確地與人娛樂消閑?——機智與得體
精良且有教養(yǎng)的人,將會如我們所描述的那樣,成為他自己的律法。
如何正確地與他人打交道?——正義
當作為一種意義上的習慣或者品性之狀態(tài)來講的時候,正義就是德性。
 
第四卷 德性生活之要津:理智德性
何謂理智德性
一個人應該去選擇那適中之事而非過度或不足之事。
兩種理智德性及其對象
在靈魂之中存在三件事情,它們控制著行動與真理,此即感覺、理性與欲望。
主要的理智德性: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的對象就是具有必然性的事情。
技藝:關于如何制作事物的知識
技藝就是在正確的理性指導下去制作的能力之狀態(tài)。
實踐智慧(審慎):關于如何確保實現(xiàn)人生目的的知識
一個具有實踐智慧的人的標志,正在于他是否能夠很好地權衡那對他而言是善的且便利的事情。
直覺性理性(理智):對于推證之原則的知識
科學知識是對于那些普遍而必然的事情的判斷。
哲學智慧:直覺性理性與科學的結合
因為,可不是只存在一門與所有造物的善都相關的智慧,而是每一種善都有一門相關的智慧。
實踐智慧的種類
人們通常都尋求他們自身的善,并且認為他們應該努力做工以確保它。
什么是好的權衡
在做權衡的人,無論他做得好還是不好,都是在探究某件事情并對之加以算計。
什么是好的理解
理解所關涉到的,既不是穩(wěn)固而不可變易的事情,也不是什么生成的事物,而是能夠成為質疑和權衡之主題的事情。
什么是好的判斷
我們的能力總是與我們的年歲相應的,到了一個特定的年紀,我們自然就有了直覺性的理性和判斷。
理智德性有什么用
如果本身不良善,一個人就幾無可能具備實踐方面的智慧。
德性與實踐智慧的關系
所有的德性都是實踐智慧的某種形式。
 
第五卷 德性生活之樞機:自制
關于自制與不自制的流行意見
自制的人知道他的欲好是壞的,基于他的理性原則,他會拒絕遵從那些欲好。
無知并不是不自制的借口
顯然,不自制的人必可以被說成是處在一種類似于沉睡、瘋癲或者醉酒的條件之中的。
不自制的兩種情況
的不自制或者對于某種特殊的肉體快樂的不自制都要受到譴責,因為它們不僅是一種過錯,而且是一種惡習。
野蠻與病態(tài)造成的不自制
每一種過度狀態(tài),無論是愚癡、怯懦、自我放縱還是壞脾氣,都要么是野蠻要么是病態(tài)。
憤怒方面的不自制
自制與不自制都與身體的欲望和快樂相關。
兩種類型的不自制:急躁與意志薄弱
這樣一個人必定不會輕易為之懺悔,因而他也便是無藥可救的,一個不可能悔恨的人定是個不可能被治愈的人。
不自制尚有救,自我放縱就沒救了
自我放縱的人,是不太會后悔的,因為他總是執(zhí)著于他的選擇。
自制不是固執(zhí)
固執(zhí)的人所拒絕屈服的,只是理性的論證,因為他們所形成的欲望大部分都是由他們的快樂來指引的。
有實踐智慧的人不可能不自制
改變一個人的習性總比改變一個人的天性要容易些。
 
第六卷 幸福之:理性沉思
人的幸福在于理性沉思
如果與人相比,理性是神圣的,那么,依循理性的生命也便是神圣的。
沉思的幸福高于基于道德德性的幸福
人要想成為幸福的人,就需要許多許多東西或者需要什么特別重要的東西。
 
第七卷 幸福與快樂
關于快樂的疑難
享受我們該享受的東西,憎惡我們該憎惡的東西,這對于我們品格之德性的養(yǎng)成至為關鍵。
快樂是善的,幸福的生活必定是快樂的
如果良善之人的活動并不比任何其他人的活動更 令其快樂的話,那么他的生命也不會比其他人的生命更為快樂。
快樂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成全
成全生命的,便也是快樂。而生命又是為每個人所欲求的。
不同的活動有不同的快樂
一個人帶著快樂來從事某個活動時,他才會更好地判斷每一件事情,也更精確地研究每一件事情。
關于肉體快樂的思辨
與過度的快樂相對立的根本就不是痛苦,除非是針對那些正在追求著過度快樂的人來說。
 
第八卷 幸福與友誼
友誼是為生命所必須的,而且是高貴的
只有和朋友一起,人們才更有能力去思考并行動。
三種類型的友誼
完滿的友誼乃是由良善且在德性上也相近的人所建立的友誼。
基于德性的友誼才是真正的友誼
人們總是為了他們所愛的人而對他們愛的那些人懷有良好的祝愿。
不對等的友誼
在友誼之中,數(shù)量上的公平卻是首要的,功績的比例倒是其次。
友誼的本質在于愛而非被愛
友誼就在于對等性和相似性,尤其在于那些擁有相似德性的人之間的相似性。
朋友之間也需正義
所有形式的共同體都有類似于政治共同體的部分。
親屬間的友誼
人類之所以生活在一起,不單是為了繁衍,也是為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目標。
功利型的友誼易產生嫌隙
彼此不對等的朋友則必得付出與他們的優(yōu)勢或劣勢成比例的東西。
不對等的友誼也易產生分歧
任何人都不可能等量地報償他從優(yōu)越的那一方獲得的東西。
不同的友誼需要不同的回報
他們得到的回報也必須基于他們的意圖來定,因為,正是意圖,決定了一個朋友以及德性的本色。
友誼也有親疏之別
將屬于父親的榮耀給予父親,屬于母親的榮耀則給予母親。
友誼該終結的時候就得終結
并不是什么東西都能夠被愛,而是只有善的東西才能夠被愛。
朋友貴精不貴多
擁有許多朋友,以至于超過了我們自己生命所需,這完全是種多余,也對高貴的生活構成了妨害。
無論是發(fā)達還是貧乏,我們都需要朋友
厄運中的人的確需要援手,而在人發(fā)達的時候,也需要人跟他一起生活。
朋友之間需要有共同生活
友誼就是一種伙伴關系,一個人之于他的朋友,就好比他之于他自身一般。
朋友就是另一個自我
我們應該繃緊我們的每條神經以避開邪惡,我們也應該奮力去成為良善的人。
在友誼中正確地愛自己
偉大而高貴的行動就算只有一次,也遠勝于許多微不足道的瑣事。
幸福的人也仍然需要朋友
一個良善之人,作為良善的人,總是喜悅于有德之行卻憎惡于邪惡之事。
 
第九卷 幸福與一些外在的善
無論什么事情,若它能創(chuàng)造幸?;蛟鲞M幸福,甚或只是增進部分的幸福,則它就是我們應該去做的;無論什么事情,若它摧毀或妨害了幸福,甚或只是導致了幸福的對立面,也都是我們不應該去做的。
 
編譯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