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論桐城可作為清代地域文化研究的范本
——以世家聯姻與文獻編刊為例
一、 世家間長期緊密的聯姻
二、 文學敘寫中的聯姻
三、 配套的文獻體系與桐城文人的責任感
結論
貶抑桐城派的眾聲及其文學史意義
——以“局外人”日記為考察范圍
一、 錢大昕之說與批貶桐城派的主調
二、 正續(xù)《古文辭類纂》激起的波瀾
三、 桐城派內、外的不同聲音
余論
桐城文章中“尚有時世”
——以同光年間蓮池書院之講習為中心
一、 曾國藩被塑造成桐城文派的新典范
二、 黃彭年被遮掩與蓮池書院的轉向
三、 桐城文派在直隸的傳衍
四、 蓮池書院的輿地之學
五、 《讀史記貨殖列傳》及其他
結論
批點本的內部流通與桐城派的發(fā)展
一、 讀書乃“修業(yè)事”
二、 桐城派文人圈與“批點本書籍交流網絡”
三、 桐城之學的累積、融匯與整合
結論
日記細讀與晚期桐城文派研究
——以《賀葆真日記》為例
一、 日記中所記載的賀氏家族的姻親網絡
二、 晚期北方桐城派作家群體活動圖景
三、 徐世昌幕府與北方桐城派
四、 賀葆真與姚永概:日記互記中的不均等
五、 賀濤的閱讀與桐城文派的新變與守舊
結語
“地域文學傳統(tǒng)的建構”成為一種文學敘寫方法
——以明清集序為研究范圍
一、 地域文學傳統(tǒng)敘寫方法的歷史呈現
二、 作為集序“構件”的地域文學傳統(tǒng)
三、 構件的成型作用及其自我微調
結論
清代用《詩》與集序的“驅動”
一、 集序數量的劇增與集序的社交性
二、 《詩經》的多面利用與學理的突出
三、 集序與“國風”地理的利用與轉換
四、 “刪詩”的內涵與序的多方向延展
結語
從翁心存、翁同龢日記的對讀探究日記文獻的一種特質
一、 翁氏父子日記與北京年均沙塵天天數
二、 翁氏父子日記關于天氣記錄的差異
三、 關于日記的體例及其使用
余論
論文學視野中的清代寫照性手卷
一、 從兩個相關例子說起:被分割的與未完全展開的手卷
二、 時代風氣中的個像寫照
三、 群像手卷的語境及其內涵
結論
《清代學術概論》考論
一、 《改造》本與通行本之差異
二、 《清代學術概論》與其他文本的關聯
三、 《清代學術概論》引文問題
四、 《清代學術概論》的傳衍
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