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一位富有冒險精神的美國年輕建筑師亨利·茂飛來到中國為雅禮會設計一座大學校園,隨后他被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深深吸引了:如何在保護中國豐富建筑傳統(tǒng)的同時引進**的西方技術設計新建筑。他在中國花了二十年尋找答案,最終選擇了兼顧與妥協(xié)的方式,他將其稱之為“舊瓶裝新酒”。在這期間他成為了與中國淵源最深的外國建筑師:從清華園里的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和體育館,到燕園的博雅塔和貝公樓;從南京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金陵女子大學,到上海的復旦公學、大來大廈和圣瑪利亞女校:從長沙的湘雅醫(yī)院及醫(yī)學院早期建筑,到福州的福州協(xié)和大學;從設計中山陵的呂彥直,到中國建筑師學會首任會長莊俊、“大上海計劃”主持人董大酉、設計美琪大戲院的范文照;從清華周詒春校長、復旦公學***校長、燕京大學司徒雷登校長,到孫科、孔祥熙、王正廷、宋子文和蔣介石,茂飛在近代中國社會的風起云涌中努力實踐著自己的建筑理念。針對20世紀西方建筑師在非西方環(huán)境中的建筑實踐的研究之前主要集中于英國、法國與荷蘭的殖民地建筑上,而本書作者通過大量史料分析,做出了新的學術突破,對中、美近代建筑領域皆有重大貢獻。無論讀者關注的是城市規(guī)劃、城市史,還是后殖民理論、亞洲比較研究、技術史、歷史建筑保護,相信通過本書的閱讀,都能夠有所神益、攬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