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主編:尹吉男尹吉男朝鮮族,遼寧丹東人。著名藝術史學者,當代藝術評論家,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專家。故宮博物院古書畫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三聯(lián)書店“開放的藝術史”叢書主編。曾著有《獨自叩門一一近觀中國當代主流藝術》《后娘主義一近觀中國當代文化和美術》等。國家重點教材《中國美術史》的首席專家和主編。 白謙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1982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國羅格斯大學攻讀比較政治博士學位,1990年獲碩士學位后轉至耶魯大學攻讀中國藝術史。1996年獲博士學位。1995—1997年任教于西密執(zhí)安大學藝術系。1997年至今任教于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200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主要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書畫》(與張子寧等合作,弗利爾美術館,2003),《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與古為徒和娟娟發(fā)屋——關于書法經(jīng)典問題的思考》(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蘭亭論集》(與華人德合編,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巫鴻 1987年獲哈佛大學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學位,隨即在該校美術史系任教,于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芝加哥大學聘請主持該校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并執(zhí)“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并任該校東亞中心主任,及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巫鴻的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xiàn)代藝術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論的多項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1989)獲1989年全美亞洲學年會著作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筑中的紀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獲評1996年杰出學術出版物,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xiàn)》(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1996)獲全美美術史著作提名。參與編寫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國繪畫三千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國客座講學,發(fā)起“漢唐之間”中國古代美術史、考古學研究系列國際討論會,并主編三冊論文集。 石守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現(xiàn)任“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著力從文化史角度探討畫史風格與文化環(huán)境的關系,主要著作《風格與世變》《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并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另有學術論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動的桃花源——10世紀至16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fā)展”項目,主張以東亞作為一整體,來對中、日、韓三國的山水畫發(fā)展進行全盤觀察,特別注意三區(qū)域間的互動現(xiàn)象。 柯律格(Craig Clunas) 當代研究中國物質(zhì)文明史的重要學者,現(xiàn)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講座教授。1954年出生于英國蘇格蘭亞伯丁。1974年曾前往北京學習中文,后分別于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學士(1977)與博士學位(1983)。曾擔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中國部資深研究員兼策展人十五年,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薩塞克斯大學藝術史系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他不僅博學多聞,對于中國傳統(tǒng)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詣,同時經(jīng)常關照西方文化史、人類學、社會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兩者結合而提出新穎有洞察力的學術論述,學術成就廣受國際學界的贊譽。著作豐富,自1991年起陸續(xù)出版《長物:早期現(xiàn)代中國的物質(zhì)文化與社會地位》(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1)、《明代中國的園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1996)、《早期現(xiàn)代中國的圖畫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7)、《中國藝術》(Art in China, 1997)、及《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2004)、《大明:明代中國的視覺和物質(zhì)文化,1368–1644》(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2007)等書。 班宗華(Richard Barnhart) 1934年生人,1963年獲斯坦福大學學士,196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碩士,196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作為美國杰出的中國藝術史學者,班宗華先后執(zhí)教于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并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館、大都會藝術館作顧問指導。主要著作有:《八大山人的生平與藝術》(Master of the Lotus: The Life and Art of Bada Shanren,合著,1990年出版);《明代宮廷與浙派畫家》(Painters of the Great Ming: 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Zhe School, 1993);《天命:中國皇帝與藝術家》(Mandate of Heaven: Emperors and Artists in China, 合著, 1996)。其著作《大明的畫家》(Painters of the Great Ming, 1994)曾獲得由美國學院藝術協(xié)會向博物館學者頒發(fā)的阿爾弗雷德·巴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