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個從黃山到黃河,山河壯麗的中國,愛一個從詩經到紅樓,風雅多姿的中國。多少年了,孔子、京劇、功夫等文化符號構成世界對中國的文化想象,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多少年了,京西滬桂廣,加上長江三峽、杭州、敦煌、張家界等少數幾個點線,都是入境旅游市場,特別是外國游客的經典觀光線路。相對而言,絲綢之路、萬里茶路、大運河、長城、黃河、香格里拉等文化旅游線路則長期停留于概念層面和宣傳階段,距離旅行商可以銷售的線路和游客可以消費的產品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藝術了解不夠系統(tǒng)和不夠深入有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的***旅游景區(qū)和度假區(qū),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qū),還要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和紅色旅游,講好中國故事。這些即將落實在十四五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的內容,是對文化和旅游部的要求,國際交流與合作局應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要系統(tǒng)提出自己的專業(yè)意見建議和工作方案,很遺憾還沒有聽到這方面的聲音。我不擔心空間選址,北部灣、粵港澳大灣區(qū)、長三角和東部沿海城市群,以及眾多山岳湖泊區(qū)域都有能力建設***水準的國民度假地。我也不擔心國際度假酒店和品牌運營商的積聚,以中國市場之潛力和各地招商引資的力度,一線度假休閑品牌很快就會進來了。我真正擔憂的是文化底蘊是不是濃厚,文化特色是不是鮮明?文化和旅游系統(tǒng)、地方政府給出的文化,城鄉(xiāng)居民和入境游客是否有感,是否滿意?這就要求從事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廣的同志們要有地理、歷史和人文素質,也要有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能力,在建構國家記憶的過程中,推廣山河壯麗和人文昌盛的國家旅游形象。知一個從積貧積弱到全面小康,自強不息的中國,愛一個從廣場舞到說唱新時代,人民幸福的中國。在新發(fā)展階段,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仍然是吸引外國人到訪的主要吸引物,小康社會中國夢則是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廣的全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