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文物考古制器尚象:中國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制器尚象:中國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制器尚象:中國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定 價:¥108.00

作 者: 練春海 編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59837691 出版時間: 2021-05-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46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內(nèi)涵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彌合傳統(tǒng)文化中宏觀概論與微觀探究之間的鴻溝上起到了很好的聯(lián)通(緩解張力)作用,以造物為中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爭議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為關鍵詞,全書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證以及對器物的銘文、圖案、刻劃、功能的研究等。第二類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討器物的形制和意義的產(chǎn)生、演變狀況,以及特定器物適用的環(huán)境、對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時間等問題。第三類為器物周邊研究。包括器物與特定文化、事件、現(xiàn)象、信仰之間的關聯(lián)研究等。 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先秦時期器物;第二,秦漢時期器物探討;第三,秦漢以降器物研究。 第一,先秦時期器物。張聞捷(廈門大學歷史系)對周代的“行鐘”與“行器”進行探討。 董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從作冊般銅黿漫說“庸器”,進而補說并闡發(fā)有關器物的性質(zhì),提出這類器物從功能上可以稱為廣泛意義上的“庸器”,可視為一種特殊的禮器。 韓鼎(河南大學考古文博系)將現(xiàn)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館的神人紋雙鳥鼓的紋飾與商代相關器物結(jié)合,對該鼓的紋飾特征進行系統(tǒng)認識。 陸軍(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從對《周易》與《說文》的追記入手,通過對系辭引文的分析,對文字體系形成之前飾紋體系的造紋依據(jù)和取象模式做一了說明,認為中國飾紋體系初成時期奠定的造紋依據(jù)是仰觀俯察,權衡物我,取象模式則是觀象取則,依類象形。 沈騫(江蘇南京博物院)贊同新疆和田玉在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是絲綢之路文明的重要載體的觀點,結(jié)合葉舒憲先生的“玉帛之路” 概念,從考古與古文獻資料出發(fā),對絲綢之路上歷代(先秦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遼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和田玉的開采和輸入中原的歷史進行系統(tǒng)的探討。 蘇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楚漢文化傳承的背景說雄戟,選取雄戟這種兵器切入進行剖析,考察具體器物與文化觀念的流傳演變。 王拓(蘇州大學藝術學院)主要對“繩墨”進行考釋。先對“繩”“墨”進行釋義,然后結(jié)合歷代文獻對“繩墨”的記載,認為“繩”與“繩墨”表示的是兩種不同屬性的事物。徐東樹(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從工藝制度探討周秦之變。從工藝制度這個有效的視角可以發(fā)現(xiàn),周秦之際涉及政治與經(jīng)濟制度的大變遷,部分涉及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但不同于商周之變涉及了核心價值的變遷。第二,秦漢時期器物探討。陳穎飛(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要從式盤起源發(fā)展探研秦漢天文占觀念的變遷。 陳長虹(四川大學博物館)著力對古代墓葬裝飾中的梳妝圖進行探討。 顧穎(江蘇師范大學)結(jié)合東漢解注瓶與漢代墓葬探討其中的北斗信仰。 聶菲(湖南省博物館)關注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前賢時彥的研究基礎上,以一號墓北邊廂隨葬器物為例,視其為墓葬的一部分而加以梳理與分析,并嘗試對隨葬器物的象征意義進行闡述,進而以隨葬器物的組成方式及空間營造的特點為中心展開討論,拓寬隨葬器物與環(huán)境的研究視野與范圍。 張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重新檢視西漢劉勝墓出土的一種可以相套在一起的銅器,著眼于銅器這種極為精細的制作方法——疊套,并對其制作傳統(tǒng)做簡要討論。 周繁文(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關注秦漢時期嶺南地區(qū)的聯(lián)體陶器,系統(tǒng)整理了兩漢時期嶺南地區(qū)所出五聯(lián)罐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墓葬形制,進而探討以五聯(lián)罐為代表的各類聯(lián)體器的工藝淵源、文化屬性和器物功用,提出它應該是一種南越國時期在外地工藝沖擊下出現(xiàn)的本土化產(chǎn)品,與“邊地半月形地帶”和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的kernos可能存在淵源。 朱滸、段立瓊(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通過對中國境內(nèi)出土漢晉時期有翼銅人的研究,并對考古發(fā)掘與館藏及少量民間收藏銅人進行系統(tǒng)梳理,得出漢晉銅人主要分布在絲綢之路沿線,呈由西向東分布。第三,秦漢以降器物研究。陳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將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考察置于考古學視野下,以典型遺跡單位出土資料為本,運用器物形制分析與組合排比的方法,結(jié)合紀年資料,廓清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年代序列。 胡嘉麟(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以淮安總管府儒學為例研究宋元時期的禮器。 李修建(中國藝術研究院)著眼于魏晉的清談活動中的一種著名器物麈尾,在趙翼、賀昌群、范子燁等人的研究基礎上,結(jié)合考古文獻資料,重點考察麈尾的源流及其所體現(xiàn)出的六朝士人的審美意識。 彭圣芳(廣州美術學院工業(yè)設計學院 )探討明代造物中的“崇古”與“追新”意識。 汪曉東(集美大學美術學院)以樏為研究對象,厘清從商至清,樏的造型、名稱與功能隨著社會的變遷產(chǎn)生的變異。 吳若明(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系)探究晚明外銷裝飾圖像的西學東漸。

作者簡介

  主編練春海,201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現(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藝術史、藝術考古、物質(zhì)文化研究與美術創(chuàng)作。主持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漢代壁畫的藝術考古研究”、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項目“漢代壁畫藝術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項目“中國工藝美術史前沿與學術梳理”等多項課題。出版《重塑往昔:藝術考古的觀念與方法》《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御禮為中心》等專著5部,并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文物》《民族藝術》《美術研究》等雜志上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

圖書目錄

器物源流研究

張聞捷周代的“行鐘”與“行器” 3
徐東樹改制不改道的制度分層與變遷——從工藝制度看周秦之變 18
蘇 輝從楚漢文化傳承的背景說雄戟 41
董 波犄角猛獸——辟邪、天祿形象考源的一個視角 51
張 佳 “深簷胡帽”考:一種女真帽式的盛衰史 89
吳若明迎合、微變與程式化——晚明外銷瓷裝飾圖像的西風東漸 119
程 穎試論權衡器具秤桿刻度設計的起源與形成 134
汪曉東樏的形制演變及意蘊象征 143

器物名物研究

聶菲器物與空間——以馬王堆一號漢墓北邊廂隨葬器物為例 161
練春海論漢墓內(nèi)棺蓋上所置玉璧的禮儀功能 172
顧 穎東漢解注瓶與漢代墓葬中的北斗圖像 190
游逸飛另一種三辨券?——跋邢義田《一種前所未見的別券》 200
陳 軒試析卡格里金飾上的柱臺形象 204
朱 滸、段立瓊漢晉有翼銅人及其銘文新證 216
李修建麈尾:形制、功能與六朝文人美學 233
黃義軍唐宋之間硯臺的著述、形制與產(chǎn)地 250
陳長虹道德、秩序與情色——古代墓葬裝飾中的梳妝圖 264
韓 鼎商代神人紋雙鳥鼓紋飾研究 299

器物周邊研究

霍宏偉洛陽西朱村曹魏墓石牌刻銘中的鏡鑒考 319
鄧 菲器與圖——宋代墓葬中的剪刀、熨斗圖像組合 346
陳 沖景德鎮(zhèn)明代民窯青花瓷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年代學研究 382
彭圣芳明代造物中的“崇古”與“追新”意識 402
王 拓 “繩墨”考釋 417
子 仁中國飾紋體系初成時期奠定的造紋依據(jù)和取象模式 441
董 珊從作冊般銅黿漫說“庸器” 450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