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碼頭上,太陽像一張薄薄的紙墊在屁股下?!睍r間撥回至一九七二年五月。依水而生的江南大隊,漫長的雨水終于停歇,麥子發(fā)酵味道籠蓋村莊,暗潮涌動于日常。碼頭邊,十四歲的少年等待著了解歷史問題的外公,江南大隊的人們等待著石油鉆井隊的大船,然而生活終以脫離人們預計和掌控的方式運行。少年在碼頭邊左顧右盼,在莊舍與鎮(zhèn)上間游走返還,在交織纏繞的隊史、家族史、史間出入流連。他于奔跑中成長,于成長中回望,回望里,記憶發(fā)酵,生長。歷史老樹的黃葉,一片片落入《民謠》的故事和人物,飄揚,旋轉,飛翔。作者王堯為其首部長篇《民謠》準備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個體與歷史之間聯(lián)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與故事看客的雙重身份,雜糅評點、抒情批判,歲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斷碰撞,顯露出新的縫隙,而小說由此拼湊出一條真正能夠進入歷史的現實路徑。這里有故事,但波瀾不驚;它從歷史走來,也脫胎于每個日常;散曲民謠中包裹著唱不盡的人事變遷與世情冷暖?!睹裰{》鋪寫一個少年的成長精神史,一個村莊的變遷發(fā)展史,一個民族的史與文化史。它以個體細微纖弱之小記憶,抵擋時代宏闊酷烈之大記憶?!睹裰{》的緣起:故鄉(xiāng)是我寫作的一粒種子我和筆下的人物相處太久,但彼此都有了熟悉的陌生。他們和我都變化了。但無論怎樣變化,我看到了少年的我在他們中間奔跑。故鄉(xiāng)是我寫作中的一粒種子,也是這粒種子初的土壤。因為有他鄉(xiāng)才有故鄉(xiāng)?!睹裰{》的命名: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在南方一座城市閑逛時,聽到前面十字路口的東南側傳來二胡的聲音。我站在他的邊上,先聽他拉了《傳奇》。接著他拉了《茉莉花》,由《鮮花調》而來的《茉莉花》。我在他的旋律中想起我母親說她曾經在萬人大會上演唱茉莉花。在搖籃曲之外,我熟悉的民間小調和歌詞就是《茉莉花》、《拔根蘆柴花》和《夫妻觀燈》。在熙熙攘攘嘈雜喧囂的市井聲中,《茉莉花》的旋律猶在耳畔。那個黃昏我從碼頭返回空空蕩蕩的路上,想起了十字街頭的情景。也許,我的這部所謂小說應該叫《民謠》。《民謠》的脈絡:“我奶奶”的家族史的斷裂和延續(xù);“我外公”的史的建構和解構。這成了《民謠》的基本脈絡,在這樣的脈絡中生長出了另外兩條線索:勇子這一輩以農業(yè)和工業(yè)為兩翼的夢想與實踐,我沒有把握使用“烏托邦”這個詞;王大頭等少男少女的庸常和飛揚的生活。這是《民謠》“詞”的基本筆劃?!睹裰{》的語言:詩性與迷幻同在在苦思冥想寫了小說句話“我坐在碼頭上,太陽像一張薄薄的紙墊在屁股下”之后,我找到了小說的“調性”。“我”的敘述,是“我”的呼吸和心跳,這確定了小說的詞與物、人關系以及語言的節(jié)奏;的“我”也讓語言在詩性之外多了一些迷幻?!睹裰{》的結構:形式嵌入內容的小說我想嘗試“形式”如何在《民謠》中成為“內容”,這就有了“雜篇”和“外篇”。我設想“雜篇”不僅是補充了前四卷的細節(jié),它還是“我”與“時代”的語言生活。在完成了“雜篇”之后,我意猶未盡,又以小說中楊老師的名義,寫作了他未完成的短篇小說《向著太陽》,用不同的語言敘述了小說中“圍湖造田”的故事,和卷三的故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睹裰{》的重生:死而復生的魚,觸我復活一部二十年前開頭的小說庚子年來了,我體驗到了一種死而復生的感覺。,我突然發(fā)現水邊有一條紅花魚浮著,好奇地把它撈到碼頭上。這條魚開始紋絲不動,幾分鐘后魚唇吮吸了幾下,又死去了一般,我以為它是垂死掙扎。我把這條魚放回水里,它和所有死魚一樣在水面上悲哀地浮著。就在我稍有悲憫之心時,魚兒突然一翻身迅速游弋到小河的中央,然后沉入水中,無影無蹤。這似乎是另一種向死而生。許多東西就是這樣,你以為它死了,它卻活著,你以為它活著,它卻死了,還有許多東西在半死不活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我想起了我早就開了頭的小說。我能夠復活它嗎?復活昨天的文字,也許是為了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