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農業(yè)科學農業(yè)基礎科學不同土壤耕作模式雙季稻田土壤碳氮循環(huán)微生態(tài)研究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雙季稻田土壤碳氮循環(huán)微生態(tài)研究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雙季稻田土壤碳氮循環(huán)微生態(tài)研究

定 價:¥120.00

作 者: 唐海明,李超,石麗紅 著
出版社: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09276451 出版時間: 2020-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164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在紫云英-雙季稻種植模式定位試驗條件下,采取不同土壤耕作方式結合秸稈還田培肥土壤的措施雙季稻田土壤碳氮循環(huán)微生態(tài)變化特征,重點介紹了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翻耕、旋耕和免耕)雙季稻田的土壤理化性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土壤碳組分和碳庫管理指數、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微生物特性和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土壤氨氧化細菌和古菌群落結構、土壤反硝化細菌群落結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多樣性特征、土壤碳源利用特征、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凈碳匯效應及收益評估等方面的內容,為該區(qū)域雙季稻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選擇高效合理的土壤耕作模式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作者簡介

  唐海明,男,湖南江永縣人,1980年生。2008年畢業(yè)于湖南農業(yè)大學作物學專業(yè),獲博士學位,現(xiàn)為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主要從事耕作生態(tài)與農作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入選2013年(首屆)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121創(chuàng)新人才和湖南省湘西特聘專家,榮獲第十七屆“湖南青年五四獎章”和湖南省農學會青年科技獎;現(xiàn)為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理事、湖南省土壤肥料學會副秘書長、湖南省作物學會理事和湖南省生態(tài)學會理事;湖南大學、湖南農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項目。出版學術專著9部;在國內外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3項;獲得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9項;獲得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0件;制定湖南省農業(yè)技術規(guī)程4項。李超,男,湖南衡陽縣人,1989年生,博士,現(xiàn)為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稻田培肥與耕作生態(tài)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和湖南省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資金項目等項目。在國內外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參編學術專著4部;受理國家發(fā)明專利3項;獲得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件。石麗紅,女,湖南湘陰縣人,1981年生。2007年畢業(yè)于湖南農業(yè)大學植物營養(yǎng)學專業(yè),獲碩士學位,現(xiàn)為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作物營養(yǎng)與施肥、作物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和湖南省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資金項日等項目。參與編著學術專著1部;在國內外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獲省(部)級獎勵1項;獲得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3項;獲得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8件。

圖書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理化性狀研究進展
1.1.1 土壤物理性狀
1.1.2 土壤化學性狀
1.2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研究進展
1.2.1 土壤耕作方式
1.2.2 秸稈還田方式
1.3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碳組分和碳庫管理指數研究進展
1.3.1 土壤碳組分
1.3.2 土壤碳庫管理指數
1.4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微生物特性研究進展
1.4.1 土壤耕作方式
1.4.2 秸稈還田方式
1.5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酶活性研究進展
1.5.1 土壤耕作方式
1.5.2 秸稈還田方式
1.6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研究進展
1.7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氨氧化細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結構研究進展
1.8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反硝化細菌群落結構研究進展
1.9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研究進展
1.10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多樣性特征研究進展
1.10.1 土壤耕作方式
1.10.2 秸稈還田方式
1.11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土壤碳源利用特征研究進展
1.12 土壤耕作模式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凈碳匯效應及收益評估研究進展
2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雙季稻田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域背景
2.2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試驗設計
2.3 研究方法
2.3.1 稻田土壤理化性狀研究
2.3.2 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研究
2.3.3 稻田土壤碳組分和碳庫管理指數研究
2.3.4 稻田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微生物特性研究
2.3.5 稻田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酶活性研究
2.3.6 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研究
2.3.7 稻田土壤氨氧化細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結構研究
2.3.8 稻田土壤反硝化細菌群落結構研究
2.3.9 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研究
2.3.10 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多樣性特征研究
2.3.11 稻田土壤碳源利用特征研究
2.3.12 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凈碳匯效應及收益評估研究
3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雙季稻田土壤理化性狀研究
3.1 稻田土壤物理特性變化
3.2 稻田土壤化學特性變化
3.3 水稻產量
3.4 不同土壤耕作處理的主成分分析
3.5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理化性狀的關系
3.6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理化性狀影響的分析
4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雙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研究
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
4.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
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
4.4 土壤微生物熵
4.5 土壤有機碳含量
4.6 土壤微生物與水稻產量相關性分析
4.7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關系
4.7.1 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響
4.7.2 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微生物熵的影響
4.8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影響的分析
5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雙季稻田土壤碳組分和碳庫管理指數研究
5.1 土壤碳組分
5.1.1 土壤活性有機碳
5.1.2 土壤可溶性有機碳
5.1.3 土壤易氧化有機碳
5.1.4 土壤顆粒有機碳
5.2 土壤碳庫管理指數
5.3 土壤活性碳組分和水稻產量相關性分析
5.4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碳組分和碳庫管理指數的關系
5.4.1 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碳組分的影響
5.4.2 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碳庫管理指數的影響
5.5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碳組分和碳庫管理指數影響的分析
6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微生物特性研究
6.1 土壤碳循環(huán)主要微生物
6.1.1 土壤甲烷細菌
6.1 l_2土壤甲烷氧化細菌
6.1.3 土壤光合細菌
6.1.4 土壤根瘤菌
6.2 土壤氮循環(huán)主要微生物
6.2.1 土壤自生固氮菌
6.2.2 土壤氨化細菌
6.2.3 土壤硝化細菌
6.2.4 土壤反硝化細菌
6.3 土壤主要碳氮循環(huán)微生物數量和水稻產量相關性分析
6.4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微生物的關系
6.5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微生物影響的分析
7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酶活性研究
7.1 土壤碳循環(huán)主要酶活性
7.1.1 土壤過氧化氫酶
7.1.2 土壤β-葡糖苷酶
7.1.3 土壤蔗糖酶
7.1.4 土壤脫氫酶
7.1.5 土壤纖維素酶
7.2 土壤氮循環(huán)主要酶活性
7.2.1 土壤脲酶
7.2.2 土壤芳基酰胺酶
7.2.3 土壤蛋白酶
7.3 土壤主要碳氮循環(huán)酶活性和水稻產量相關性分析
7.4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酶活性的關系
7.5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碳氮循環(huán)主要酶活性影響的分析
8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研究
8.1 土壤理化特性
8.2 土壤細菌α和β多樣性
8.3 土壤細菌分類分布
8.4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關系
8.5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影響的分析
9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土壤氨氧化細菌和古菌群落結構研究
9.1 土壤理化特性
9.2 土壤潛在硝化活性
9.3 土壤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細菌數量
9.4 土壤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細菌數量群落結構
9.5 土壤理化性狀與土壤氨氧化細菌、古菌群落結構相關性分析
9.6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氨氧化細菌、古菌群落結構的關系
9.7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氨氧化細菌、古菌群落結構影響的分析
10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土壤反硝化細菌群落結構研究
10.1 土壤潛在反硝化速率
10.2 土壤潛在N2O排放
10.3 土壤nirS、nirK和nosZ反硝化菌基岡豐度
10.4 土壤nirS、nirK和nosZ反硝化菌群落結構
10.4.1 土壤nirS、nirK和nosZ反硝化菌Shanl]on多樣性指數
10.4.2 土壤nirS、nirK和nosZ反硝化菌主坐標分析
10.4.3 土壤nirS、nirK和nosZ反硝化菌群落結構
10.5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反硝化細菌群落結構的關系
10.6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反硝化細菌群落結構影響的分析
11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研究
11.1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
11.2 微生物對不同類型外源碳源的代謝特征
11.3 水稻產量
11.4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速率與土壤化學特性的冗余分析
11.5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關系
11.6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影響的分析
12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多樣性特征研究
12.1 土壤微生物平均顏色變化率
12.2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指數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謝功能主成分分析
12.4 根際土壤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和核苷的主成分分析
12.5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多樣性特征的關系
12.5.1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微生物平均顏色變化率和多樣性指標的關系
12.5.2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謝功能主成分分析的關系
12.6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多樣性特征影響的分析
13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土壤碳源利用特征研究
13.1 根際和非根際土壤細菌類群的豐度
13.2 根際和非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
13.3 根際和非根際土壤蛋白質的同源群
13.4 根際和非根際土壤基因本體論
13.5 根際和非根際土壤主成分分析
13.6 土壤耕作模式與土壤碳源利用特征的關系
13.7 土壤耕作模式對土壤碳源利用特征影響的分析
14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凈碳匯效應及收益評估研究
14.1 稻田耕層土壤同碳速率
14.2 稻田耕層土壤碳密度
14.3 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凈碳匯
14.4 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經濟流
14.5 土壤耕作模式與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凈碳匯效應及收益評估的關系
14.5.1 不同耕作模式稻田耕層土壤固碳速率和土壤碳密度
14.5.2 不同耕作模式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匯效應
14.6 土壤耕作模式對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凈碳匯效應及收益評估影響的分析
附錄:主要縮略詞表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