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科是祖國醫(yī)學之重要部分,已有三千余年歷史,它是先人們在長期與疾病做斗爭中所積累之一整套理論和經驗。自周朝起,外科便在醫(yī)學中獨立成為???,稱為“瘍醫(yī)”?!吨芏Y·天官》中即有瘍醫(yī)下士8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記載。由此可見,遠在周朝即已分科治療。我國非常早之《黃帝內經》是一部非常完整之醫(yī)書,其中對跌打損傷之癥狀、治療等已有記載和論述。漢代華佗可稱我國外科鼻祖,《后漢書·方術傳》中說他精通方藥,處方不過數種,心識錙銖,不加稱量,針灸不過數處,即有特效。此外在《三國志》中對華佗之刮骨療毒亦有詳細記載,可見當時于骨科治療方面已有驚人成就。晉代葛洪所著《肘后方》一書,詳述了骨折經手法復位后,須首先用紗布包扎、適宜固定處置,然后內服藥物等,由此可見,遠在晉代傷科即已有完整之治療體系。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是一部專論病因之巨著,其中即有金瘡病諸候(凡二十三論)、腕傷病諸候(凡九論)。唐代醫(yī)學更為發(fā)達,當時設有太醫(yī)院,分醫(y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按摩科設按摩博士1人,按摩師4人,并從九品下,掌教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此外,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一書,詳敘骨折治療原則、復位牽引、杉木固定以及拔伸按正之手法等,為后世正骨奠定了治療之基礎。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共30卷,對傷癥都有記載。其中“從高墮下第四”有方11首,為治折傷瘀血、止痛等方;“金瘡第五”有方62首,均在臨床上有很大實用價值。北宋宋慈所著《洗冤錄》是我國非常早之法醫(yī)專書,書中對骨節(jié)之認識已有了集中概念,其中亦講到驗傷檢骨等,給傷科正骨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料。南宋陳言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把復雜之病種歸納成為三個原因,即內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因(六淫:風、寒、濕、暑、燥、火)和不內外因(凡不屬內因或外因而發(fā)生病變),如此則使傷科之治療更加明確。元代危亦林編著之《世醫(yī)得效方》中記載手足各有六出臼四骨折,書中記載脊椎骨折之治療須使用懸吊法,所用器材有剪刀、鐵鉗、桑白皮等,當時所用之麻藥為烏頭、曼陀羅等。可見此書雖然不是正骨專書,但對骨折的治療亦有詳細記載。明代亦設有太醫(yī)院,分為13科,在13科中將元代以前之正骨科改為接骨科,確立了接骨科在折傷科中之重要地位及其獨立性。薛己所著《正體類要》一書,詳細論述了跌打損傷之癥狀及治療,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亦有跌打損傷之記載。王肯堂所著《證治準繩·瘍醫(yī)》雖是總論外科之著作,但對正骨手法以及內服藥物、外敷藥物等均有詳細論述。清代乾隆年間,吳謙等人奉旨編修《醫(yī)宗金鑒》?!夺t(yī)宗金鑒》一書中有“正骨要旨”一篇,其中關于正骨八法(即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各種傷癥之外治、內治,辨證用藥及手術固定等都有全面記載,并且敘述了治療所用之器具,配有多幅插圖,內容極為豐富,是一部較為完整之正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