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實際上是由漢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兩部分組成的。根據考古發(fā)現(xiàn),云南的新石器文化、青銅文化就已受到中國內地文化的影響。戰(zhàn)國時期,莊蹻入滇,楚文化隨之傳到了滇池地區(qū)。自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滇池地區(qū)設置郡縣起,云南部分地區(qū)納入了漢王朝的統(tǒng)治范圍,漢文化也持續(xù)不斷地傳入云南。到了盛唐至南宋末這段時期,云南先后出現(xiàn)的南詔和大理國,把吸收漢文化作為基本國策,長期不懈,使?jié)h文化在南詔和大理國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出現(xiàn)了一批用漢文寫作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有的被收入《全唐詩》等書中。元明清時期,在云南境內先后設置了府、州、縣,中央的統(tǒng)轄和文化影響覆蓋到了所有地方。同時,漢族移民先后大量涌入云南。到了明代萬歷年間,云南的漢族人口已經逐漸超過少數(shù)民族人口。云南從元代開始設立學校,建立孔廟,科舉考試、讀書做官漸成風氣,到明清時期越來越興盛,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在全省各民族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大部分地區(qū)已經得到普及。漢文是全省官方政務文書中必用和通行的文字,漢語成為各民族交往時非常常用的語言。同時,涌現(xiàn)了一大批用漢文寫作的文人和作家,他們當中既有漢族,也有少數(shù)民族,產生了大量的漢文學作品和各種漢文文獻,漢文碑刻、摩崖遍及四方,影響深遠。也就是說,至少自元代以來的700多年時間內,漢文化已經成為并且一直是云南的主流文化,其與多姿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一同構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靚麗風景。在把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總體風貌和特征及其獨特性、多樣性時,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忽略甚至繞開漢文化的。以少數(shù)民族文化代表整個云南文化,或以漢文化代表整個云南文化的認識,肯定都是偏頗的,甚至是錯誤的。云南在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大量的漢文文獻,但由于地處邊陲,官方不重視,加上兵燹、社會動亂、自然災害等的破壞,很多文獻都湮沒佚失?!拔幕蟾锩敝衅啤八呐f”,使蘊藏于民間的古代文獻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盡管如此,自明清以來,仍有不少有識之士以傳承漢文化、整理漢文文獻為己任,克服艱難困苦,收集、整理、刊刻漢文文獻。比如,就文學文獻而言,有乾嘉年間袁文典、袁文揆的《滇南詩略》、《滇南文略》,其后又有黃琮的《滇詩嗣音集》、許印芳的《滇詩重光集》等。進入民國以后,趙藩、陳榮昌、李坤、秦光玉、袁嘉谷等先后輯錄了《滇詞叢錄》、《滇詩叢錄》、《滇文叢錄》、《滇詩拾遺》、《滇詩拾遺補》等總集,還編輯刊刻了云南歷史上文獻總集《云南叢書》,其中僅集部就達124種1144卷之多,集部大多數(shù)是文學作品。1950年以后,對云南古代漢文文獻的總體認識出現(xiàn)了偏誤。一是把歷代遺存的漢文文獻視為腐朽的地主階級封建主義文化,從而加以批判,甚至完全摒棄。二是以為云南只有少數(shù)民族文化才有特色,才有研究挖掘價值,甚至以少數(shù)民族文化作為整個云南民族文化的代名詞。這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云南古代漢文文獻沒有得到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tǒng)整理、研究和出版,不僅外地人,甚至很多云南人都不知道云南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許多優(yōu)秀的詩人、作家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