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見中國》以時間為軸,從器具、禮儀、美食等不同側面去展現中華飲食文化?!翱曜觽髌妗逼v述筷子這一具中國文化象征意義的標志性食器的起源、名稱、外形、文化內涵、用筷禮儀,以及與筷子相關的故事?!斑M食有禮”篇聚焦于古代中國人的宴飲場景,力求探尋中華禮儀的源頭——食禮,以及圍繞食禮綿延發(fā)展出的禮儀中那些充滿儀式感和美感的道德法則、行為規(guī)范。“肉香傾城”篇肉香四溢,故事中雞、鴨、魚肉俱全,蒸、煮、烹、炸、炒齊有,珍饈美味在筆墨間穿越,讓人忍不住垂涎欲滴。在飲食史上,將植物種子從“粒食”加工制作成各種“面食”是閃現著智慧之光的烹飪技術變革,“面食流芳”篇圍繞各式各樣的面食,講述面條、饅頭、包子、餃子、餛飩等的逸聞趣事。 作者為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常年旅居海外,從事文化交流工作,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有著敏銳的觀察力。憑借多年的跨文化經歷和深厚的國學功底,作者出入于奧義哲學與柴米油鹽之間,把中華飲食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最終渲染出一個“舌尖上的文化中國”: 這里有講究等級制度的“詐馬宴”,也有展示積極審美觀和樂觀人生態(tài)度的“戴花飲酒”,推杯換盞酒席間疊加花影搖曳、花香馥郁,戴花宴飲就是宋人的新風尚。這里有寄托友情的“雞黍之約”,也有武夷山雪夜訪友的美食奇遇,“撥霞供”露出神秘面紗,后世的“涮火鍋”從此下山。這里有筷子身長七寸六分的人性密碼,也有孔夫子傳道授業(yè)之余留下的“美食箴言”,君子德行,其道中庸,節(jié)制合禮,自飲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