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藝術領域引發(fā)了一場科莫利(Comolli)所說的“可見的狂熱”(the frenzy of visibility),集中體現在視覺為運動證據(馬雷與馬布里奇的“前電影”發(fā)明)與視聽通感(斯克里雅賓的色光風琴和康定斯基的繪畫)。然而,愛森斯坦在其書稿和電影創(chuàng)作中,對視覺作為電影的主要屬性提出了質疑,從而啟發(fā)了索布恰克(Sobchack)的電影現象學和德勒茲(Deleuze)的新物質主義等當代電影理論的進一步探索。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作者中心論,遵循基特勒(Kittler)所倡導的以媒體考古學作為研究范式,以“概念性運動”和“多感官體驗”為研究主題,探尋愛森斯坦與當前電影研究的焦點問題——時間與運動、現象學、媒體交互理論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