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清代文官考核研究

清代文官考核研究

清代文官考核研究

定 價:¥108.00

作 者: 薛剛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叢編項:
標(biāo) 簽: 暫缺

ISBN: 9787520359191 出版時間: 2020-04-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 頁數(shù): 355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文官考核,既是一種制度,同時也是一種政治行為,作為官員管理的重要一項,涉及官員選任、獎敘、處分、升遷降調(diào)等諸項內(nèi)容,在清代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書對有清一代文官考滿、京官京察、地方官大計、地方大員年終密考、清末新政下考核州縣事實五項主要考核形式分章分節(jié)詳細考究,理論解析,涵蓋了制度源流、內(nèi)涵與發(fā)展脈絡(luò),考核的實施效果與實質(zhì)作用。書中指出:文官考核理論上“黜幽陟明”,整飭官場,但受吏治環(huán)境的影響與制約,考核與吏治是辯證關(guān)系;主管官員注考負(fù)責(zé)制利弊雙關(guān),主官注考具有科學(xué)性,同時又成為考核弊端叢出的總根源;乾隆朝開始實行的年終密考制,擴大了督撫的用人權(quán),也成為皇帝控制地方大員的利器;官員考核與選任的緊密結(jié)合,是清代充分發(fā)揮考核優(yōu)等激勸作用的重要舉措,京察一等外放地方任官成為清朝人事任用的亮點;在皇帝對考核優(yōu)等、六法官員引見,考語確按實跡的情況下,實施考核問責(zé)能夠相對有效增加考核公正、有序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薛剛 男(1978- ),吉林公主嶺人,歷史學(xué)博士,長春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宗教學(xué)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清史、清朝制度史、東北民族與邊疆問題、薩滿文化,在《中國農(nóng)史》《宗教學(xué)研究》《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歷史檔案》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近30篇。

圖書目錄

緒論(1)

  一 概念詮釋(2)

  二 學(xué)術(shù)史概況(3)

  三 研究價值與意義(7)

  四 研究方法(8)

  五 研究主要內(nèi)容(8)

  六 研究所用資料(10)

  第一章 清代文官考核制度淵源(12)

  第一節(jié) 明代考滿與考察概況(12)

  一 考滿與考察釋義(12)

  二 考滿與考察制度的確立(14)

  三 考滿與考察異同(21)

  四 考滿與考察之獎懲(24)

  第二節(jié) 清入關(guān)前官員考核(26)

  一 官員考核實施的基本條件(26)

  二 京官考核(27)

  三 駐守地方官員考核(33)

  第二章 清初文官考滿(38)

  第一節(jié) 考滿條件(38)

  一 滿——官員的歷俸資格(38)

  二 考——以地方州縣官為例的政績考核(41)

  第二節(jié) 考滿程序(44)

  一 外官在地方考滿程序(45)

  二 外官在京考滿程序(51)

  三 京官考滿程序(52)

  四 考滿程序中的權(quán)力體現(xiàn)(56)

  第三節(jié) 滿漢官考滿獎賞及調(diào)整(57)

  一 考滿加銜、加級的調(diào)整(63)

  二 蔭子讀書制度的調(diào)整(64)

  三 賜羊酒、表里制度的調(diào)整(64)

  四 考滿封贈(65)

  五 考滿恩恤(66)

  第四節(jié) 考滿功能的變化及考滿取消(67)

  第三章 京官考核——京察(71)

  第一節(jié) 京察制度的確立及京官甄別(71)

  一 京察舉停(71)

  二 京官甄別(73)

  第二節(jié) 三品以上大員京察自陳及列題、引見方式確立(78)

  一 京察自陳本類型(79)

  二 自陳本內(nèi)容分析(82)

  三 “自陳乞罷”與“舉賢自代”(84)

  四 京察自陳方式的取消(86)

  五 京察“列題”“引見”方式的確立(89)

  第三節(jié) 四品以下京堂及翰詹官京察(91)

  一 四、五品京堂京察方式及變化(91)

  二 翰詹官員、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等官京察方式及變化(93)

  第四節(jié) 各衙門所屬官員及筆帖式京察(95)

  一 京察方式及程序(95)

  二 四格考語及京察等第(110)

  第五節(jié) 京察一等(117)

  一 京察一等之限制條件(117)

  二 京察一等額數(shù)變化(123)

  三 補送京察(132)

  第六節(jié) 京察處分(133)

  第四章 地方官大計(138)

  第一節(jié) 明朝外官考察方式之延續(xù)——朝覲大計(138)

  一 朝覲大計之舉停(138)

  二 朝覲大計程序(140)

  第二節(jié) 新的大計方式——大計具題(143)

  一 布按二司考核(143)

  二 道員以下官員考核(145)

  三 專業(yè)官員考核(147)

  四 離任官考核(151)

  第三節(jié) 大計展限(151)

  一 大計展限與補行大計(151)

  二 展限程序(156)

  三 展限原因(158)

  第四節(jié) 大計卓異(162)

  一 卓異資格(162)

  二 卓異定額(168)

  三 卓異之制度保障(172)

  第五節(jié) 四格與八法(182)

  一 四格起源及確立(182)

  二 四格內(nèi)容分析(182)

  三 八法與六法演變(184)

  四 八法內(nèi)容(185)

  五 大銜借補小缺八法降調(diào)(192)

  六 大計六法保障(193)

  第六節(jié) 不入舉劾官員考核(201)

  第五章 年終密考(204)

  第一節(jié) 年終密考探源(204)

  第二節(jié) 密考與地方官掌控(207)

  第三節(jié) 年終密考對地方大員的仕途影響(210)

  第四節(jié) 年終密考其他相關(guān)問題(213)

  一 大計之年的年終密考(213)

  二 年終密考展限(216)

  第六章 清代文官考核優(yōu)等與升遷(218)

  第一節(jié) 京察一等與京官內(nèi)升(218)

  一 京察一等內(nèi)升原則(218)

  二 京察一等內(nèi)升實例(220)

  第二節(jié) 京察一等與京官外放(222)

  一 京官外放原則及演變(222)

  二 外放人員的確定(225)

  三 京察一等人員外放(226)

  四 京察一等未記名人員簡放道府(229)

  第三節(jié) 大計卓異與優(yōu)升(233)

  一 卓異內(nèi)升京官(234)

  二 外升地方官(235)

  第七章 清代文官考核問責(zé)制(239)

  第一節(jié) 大計卓異薦舉問責(zé)制(239)

  第二節(jié) 京察一等薦舉問責(zé)制(244)

  第三節(jié) 考核處分問責(zé)制(246)

  第四節(jié) 地方大計濫舉濫劾問責(zé)實例(247)

  第八章 清末新政背景下的文官考核(253)

  第一節(jié) 政務(wù)處、考察政治館主持的地方州縣事實考核(253)

  一 考核州縣事實的背景(253)

  二 考核內(nèi)容(255)

  三 考核州縣事實等第(256)

  四 考核州縣事實獎懲(257)

  五 考核的程序(258)

  六 考核州縣事實之評價(258)

  第二節(jié) 新政改革與地方官大計變化(259)

  一 新設(shè)職官的考核辦法(259)

  二 大計考核內(nèi)容變化(261)

  三 卓異官員升遷變化(261)

  第三節(jié) 中央官制改革與京察制度調(diào)整(262)

  一 庚子賠款后的中央官制改革(262)

  二 官制改革與京察的調(diào)整(265)

  第九章 清代文官考核作用(270)

  第一節(jié) 考核之于吏治整飭效果的宏觀分析(270)

  第二節(jié) 吏治環(huán)境下的考核的弊端(277)

  一 大計弊端(278)

  二 京察弊端(279)

  第三節(jié) 考核弊端根源探尋(281)

  一 分散與集中——中央、地方權(quán)力體制(281)

  二 視考核制度為具文(289)

  三 舉多劾少,濫舉濫劾(293)

  四 劾者,以佐雜、教職等微員居多(295)

  第四節(jié) 文官考核之實質(zhì)作用(298)

  一 優(yōu)等加級與文官獎勵(299)

  二 劣等八法(六法)與文官處分(302)

  三 以考核為標(biāo)準(zhǔn)的人事任用(304)

  結(jié)語(305)

  附錄(309)

  參考文獻(341)

  后記(35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