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
老子與《老子》的產生
一、出生流離3
二、少年聰慧4
三、入周求學6
四、先天與后天7
五、紫氣東來的價值期待9
六、世風日下的倫理憂患13
七、思想是時代之母17
第二講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
一、孔子問禮史實考22
二、逝者如斯夫:天道與人德25
三、儒、道分野:入世與出世27
四、儒、釋、道的精神結構33
五、青年的倫理一道德困惑35
六、文化消解與安身立命38
第三講
秦佚之吊與道法自然
一、秦佚“三號”的自然之道42
二、眾人之哭與秦佚的批評45
三、帝之懸解與道法自然46
四、生命誠可貴49
五、不知常、妄作兇51
六、致虛極、守靜篤55
第四講
道可道、非常道
一、理性與物像61
二、“有一無”之境67
三、實體與萬物71
四、“道一德”與道德72
五、碎片、斷肢與偶然74
六、道德生活的生態(tài)建構78
第五講
愚人與圣人
一、才得有食又思衣84
二、無知與無欲95
三、為無為、則無不治96
四、愚人與圣人99
五、文種之“智”與“愚”101
六、驕傲的楊修110
第六講
《中庸》的邏輯
一、《中庸》的道德邏輯內容51
二、《中庸》的四個道德邏輯形式52
三、誠是子思道德邏輯的核心54
第六講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功成身退的老子智慧118
二、家庭倫理建構的道家啟示120
三、拔苗助長與遁天倍情122
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124
五、多言數窮、不如守中127
六、如何做一個自然人?128
第七講
不信者,吾亦信之
一、“道一德”之德130
二、“無為”之德131
三、“如水”之德133
四、為學之德:安時而處順136
五、為事之德:天時地利人和139
六、為人之德:寬厚待人、言而有信140
第八講
教育的“有一無”之境
一、“龍鳳”父母與“習題上”的中國人144
二、“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45
三、中虛”主導的教育教學觀148
第九講
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
一、道生之、德蓄之”:“立德樹人”的道德闡釋154
二、不言之教”與“立德樹157
三、“立德一樹人”與“德一得”158
四、“立”什么“德”與“樹”什么“人”159
五、“立德樹人”的道德教育訴求160
六、“立德樹人”的“文化—文明”形態(tài)162
第十講
“親親為大”“圣人不仁”與公共性
一、“親親為大”與“圣人不仁”:儒道價值觀比較166
二、差序倫理、倫理差序與公共性局限169
三、公民倫理、公共精神與道家覺悟171
四、“認知一踐行一反思”的道德之民176
第十一講
我有三寶
一、“一日慈”188
二、“二日儉”190
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192
第十二講
弱者道之用
一、弱”的原義與本義196
二、“弱”的方法論一:“弱其志”197
三、“弱”的方法論二:做到好200
四、“弱”的方法論三:做好自己202
五、“弱”的方法論四:“寵辱不驚”203
參考文獻205
后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