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139.00
作 者: | (瑞典)阿里·扎伊迪,弗雷德里克·阿斯利,喬納斯·梅德博,烏爾夫·古斯塔夫松,朱塞佩·杜里西,(中)陳曉明 |
出版社: |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暫缺 |
ISBN: | 9787111631873 | 出版時間: | 2019-09-01 | 包裝: | |
開本: | 頁數(shù): | 字數(shù): |
推薦序一
\n推薦序二
\n譯者序
\n致謝
\n第1章 緒論:5G無線接入 1
\n1.1 移動通信的演進 2
\n1.2 5G新的無線接入技術(shù) 3
\n1.3 5G NR全景視圖 4
\n1.3.1 5G標準化 4
\n1.3.2 5G頻譜 6
\n1.3.3 5G用例 9
\n1.3.4 5G外場試驗 9
\n1.3.5 5G商用部署 13
\n1.4 本書預(yù)覽 15
\n參考文獻 17
\n第2章 NR物理層概述 19
\n2.1 無線協(xié)議架構(gòu) 20
\n2.2 NR物理層:關(guān)鍵技術(shù) 21
\n2.2.1 調(diào)制 21
\n2.2.2 波形 21
\n2.2.3 多天線 22
\n2.2.4 信道編碼 23
\n2.3 物理時頻資源 23
\n2.4 物理信道 25
\n2.5 物理信號 25
\n2.6 雙工機制 27
\n2.7 幀結(jié)構(gòu) 28
\n2.8 物理層過程和測量 30
\n2.9 物理層的挑戰(zhàn) 30
\n2.9.1 傳播相關(guān)的挑戰(zhàn) 30
\n2.9.2 硬件相關(guān)的挑戰(zhàn) 31
\n參考文獻 32
\n第3章 傳播和信道建模 33
\n3.1 傳播的基本原理 33
\n3.1.1 電磁波 34
\n3.1.2 自由空間傳播 34
\n3.1.3 散射和吸收 37
\n3.2 傳播信道特性 37
\n3.2.1 頻率–時延域 39
\n3.2.2 多普勒–時域 42
\n3.2.3 方向域 44
\n3.3 試驗信道特性 45
\n3.3.1 測量技術(shù) 45
\n3.3.2 分析方法 47
\n3.3.3 傳輸損耗測量 51
\n3.3.4 時延域測量 56
\n3.3.5 方向域測量 59
\n3.4 信道建模 68
\n3.4.1 5G隨機信道模型 68
\n3.4.2 基于幾何的建模 75
\n3.5 總結(jié)和展望 76
\n參考文獻 77
\n第4章 硬件損傷的數(shù)學建模 79
\n4.1 射頻功率放大器 80
\n4.1.1 伏爾特拉級數(shù) 81
\n4.1.2 伏爾特拉級數(shù)的常見子集 82
\n4.1.3 全局和局部基函數(shù) 84
\n4.1.4 試驗?zāi)P万炞C 85
\n4.1.5 正交基函數(shù) 88
\n4.1.6 多天線環(huán)境及互耦 90
\n4.2 振蕩器相位噪聲 94
\n4.2.1 相位噪聲功率譜和Leeson公式 94
\n4.2.2 相位噪聲建模:自激振蕩器 94
\n4.2.3 相位噪聲建模:鎖相環(huán) 95
\n4.3 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器 97
\n4.3.1 量化噪聲的建模 97
\n4.4 統(tǒng)計建模 98
\n4.4.1 Bussgang定理和系統(tǒng)模型 98
\n4.5 功率放大器的隨機建模 99
\n4.6 振蕩器相位噪聲 100
\n4.7 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器的隨機建模 100
\n4.8 模型的串聯(lián)和仿真 101
\n4.8.1 信號與干擾和噪聲比 102
\n4.8.2 仿真 102
\n4.8.3 仿真結(jié)果 104
\n參考文獻 106
\n第5章 多載波波形 107
\n5.1 多載波波形概述 108
\n5.1.1 正交性原理 108
\n5.1.2 基于OFDM的波形 111
\n5.1.3 基于濾波器組的波形 117
\n5.2 單載波DFTS-OFDM 126
\n5.3 5G NR波形設(shè)計要求 128
\n5.4 NR波形設(shè)計的關(guān)鍵性能指標 129
\n5.5 NR波形對比 131
\n5.5.1 頻率局部化 132
\n5.5.2 功率效率 134
\n5.5.3 時變衰落信道 135
\n5.5.4 基帶復雜度 135
\n5.5.5 相位噪聲魯棒性對比 137
\n參考文獻 142
\n第6章 NR的波形 144
\n6.1 OFDM對于NR的適用性 144
\n6.2 NR OFDM的可擴展性 147
\n6.2.1 為什么選擇15 kHz作為參數(shù)集基線 150
\n6.2.2 為什么選擇15×2n kHz作為參數(shù)集縮放比例 150
\n6.3 OFDM參數(shù)集的實現(xiàn) 151
\n6.3.1 相位噪聲 152
\n6.3.2 小區(qū)大小、業(yè)務(wù)時延及移動性 153
\n6.3.3 業(yè)務(wù)復用 157
\n6.3.4 頻譜限制 157
\n6.3.5 保護頻帶的考慮 159
\n6.3.6 實現(xiàn)因素 162
\n6.4 改善NR波形的功率效率 162
\n6.4.1 有失真的技術(shù) 164
\n6.4.2 無失真的技術(shù) 165
\n6.5 同步誤差的影響 167
\n6.5.1 定時偏移的影響 167
\n6.5.2 載波頻率偏移的影響 169
\n6.5.3 采樣頻率偏移 170
\n6.6 損傷抑制 171
\n6.6.1 相位噪聲抑制機制 171
\n6.6.2 CFO和SFO抑制 174
\n參考文獻 179
\n第7章 多天線技術(shù) 180
\n7.1 多天線技術(shù)在NR中的作用 181
\n7.1.1 低頻 181
\n7.1.2 高頻 181
\n7.2 多天線基本原理 183
\n7.2.1 波束賦形、預(yù)編碼和分集 183
\n7.2.2 空間復用 188
\n7.2.3 天線陣列架構(gòu) 194
\n7.2.4 UE天線 200
\n7.2.5 天線端口和QCL 201
\n7.2.6 CSI的獲取 202
\n7.2.7 大規(guī)模MIMO 207
\n7.3 NR中多天線技術(shù) 208
\n7.3.1 獲取CSI 209
\n7.3.2 下行MIMO傳輸 212
\n7.3.3 上行MIMO傳輸 213
\n7.3.4 波束管理 215
\n7.4 試驗結(jié)果 222
\n7.4.1 波束賦形增益 222
\n7.4.2 波束跟蹤 224
\n7.4.3 系統(tǒng)仿真 225
\n參考文獻 227
\n第8章 信道編碼 229
\n8.1 前向糾錯的基礎(chǔ)限制 230
\n8.1.1 二進制-AWGN信道 230
\n8.1.2 二進制-AWGN信道的編碼機制 230
\n8.1.3 性能指標 230
\n8.2 二進制-AWGN信道的FEC機制 234
\n8.2.1 簡介 234
\n8.2.2 一些定義 234
\n8.2.3 LDPC碼 236
\n8.2.4 極化碼 239
\n8.2.5 較短碼塊長度的其他編碼機制 244
\n8.3 衰落信道的編碼機制 247
\n8.3.1 SISO的情況 247
\n8.3.2 MIMO的情況 249
\n參考文獻 251
\n第9章 仿真器 253
\n9.1 仿真器概覽 254
\n9.2 功能模塊 254
\n9.2.1 信道模型 254
\n9.2.2 功放模型 255
\n9.2.3 相位噪聲模型 255
\n9.2.4 同步 257
\n9.2.5 信道估計和均衡 257
\n9.3 波形 257
\n9.3.1 CP-OFDM 257
\n9.3.2 W-OFDM 258
\n9.3.3 UF-OFDM 258
\n9.3.4 FBMC-OQAM 258
\n9.3.5 FBMC-QAM 259
\n9.4 仿真練習 259
\n9.4.1 頻譜再生 259
\n9.4.2 CFO損傷 261
\n9.4.3 PN損傷 263
\n9.4.4 衰落信道的損傷 265
\n參考文獻 266
\n縮略語表 268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