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論先秦圣賢、詩哲的理思與痛苦
“《詩》亡然后《春秋》作
——對一個文學缺失時代的文學反題之研究
“思無邪”與“鄭聲淫
——淫邪時代的圣者話語
一、”鄭聲淫“:樂“淫”而詩不“淫”嗎
二、“思無邪”的反面:思有邪
三、“鄭聲淫,佞人殆”:源于對現實的憤怒
四、孔子:一個偉大而隱秘的圣者
《論語》治國思想
一、崇尚德政,反對暴政
二、主張富民節(jié)用,反對搜刮民財
三、要求執(zhí)政者取信于民,禮治天下
四、孔子“大同”理想與治國方案
《論語》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人生哲學
二、“中庸”的品德修養(yǎng)
三、“中庸”的政治理念
屈原闡釋的文化意義
一、兩漢:屈原闡釋的源自與范型
二、唐宋:從無理的拒斥到理解的”在場
三、元明清:“第三中國”的話語
四、近現代:文化重建中的屈原論爭
五、結語:屈原問題與中國情境
論漢興百年歷史與儒士、賦家的經國品質
先秦兩漢士人“從周”、“崇漢”文學主題之演進及其意義
陸賈的時代“新語”與漢大一統(tǒng)王道中國的精神起點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論青年秀士
賈誼產生的儒學背景及其時代意義
賈誼的“經國大體”與中國士大夫文士的經國品質
賈誼赴湘與南中國貶謫文學的誕生
漢初藩府士人的精神轉型與賦家之心的初步形成
代天子立言:司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讀
實現王道理想的經國理思:
漢武問策與董生對策的意義分析
一、王道歷史觀由儒家私門敘述上升為民族的集體敘述
二、重建王道的必由之路:實現仁義禮樂的儒學教育
三、“非文無以輔德”:漢繼周統(tǒng)的歷史選擇
四、沖突與兼容:開創(chuàng)文采光華時代與正視“廉恥貿亂”的社會弊暗
五、儒學大一統(tǒng):兼有正義性與法理性民族信仰的確立
論晉宋名士的飄逸與痛苦
從“玄言詩”看東晉文人的精神品格
一、一種新的生存狀態(tài)的展示
二、多重心境的誕生
三、東晉詩:中國文學由實入虛的契機
論東晉名士與東南山水在中國山水文化史上的地位
蒼涼:陶淵明詩的真實底蘊
孤懸的個體:謝靈運生存悲劇論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