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生物科學動物營養(yǎng)學原理

動物營養(yǎng)學原理

動物營養(yǎng)學原理

定 價:¥328.00

作 者: [美] 伍國耀 著,戴兆來 等 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619112 出版時間: 2019-1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74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動物營養(yǎng)學原理》共有13章,全面覆蓋了動物營養(yǎng)學的經(jīng)典和前沿概念?!秳游餇I養(yǎng)學原理》首先概述了動物營養(yǎng)學的生理與生物化學基礎知識,繼而詳述了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與氨基酸的化學特性,隨后系統(tǒng)地介紹了動物體內營養(yǎng)素的消化、吸收、轉運和代謝以及能量代謝。在整合營養(yǎng)學的理論和動物飼養(yǎng)實踐的基礎上,《動物營養(yǎng)學原理》對動物維持和生產(chǎn)的營養(yǎng)需要量及動物的采食調控進行了深入討論。最后,《動物營養(yǎng)學原理》對維持動物生存、促進動物生長、改善動物生產(chǎn)蛋白質的飼料轉化效率以及為替代飼用抗生素而使用飼料添加劑進行了歸納總結。

作者簡介

暫缺《動物營養(yǎng)學原理》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序
致謝
作者簡介
1 動物營養(yǎng)學的生理和生化基礎 1
1.1 動物營養(yǎng)學的基本概念 2
1.1.1 營養(yǎng)素和日糧的定義 2
1.1.2 營養(yǎng)的定義 3
1.1.3 飼料的組成成分 4
1.1.4 動物的組成成分 5
1.1.5 飼料的概略養(yǎng)分分析或韋恩德分析 5
1.1.6 飼料和動物成分分析的改進方法 6
1.1.7 生物化學作為營養(yǎng)學的化學基礎 7
1.1.8 生理學作為營養(yǎng)學的基礎 7
1.2 系統(tǒng)生理學在營養(yǎng)物質利用過程中的整合作用 8
1.2.1 動物細胞的結構 8
1.3 動物系統(tǒng)的概述 13
1.3.1 神經(jīng)系統(tǒng) 14
1.3.2 心血管系統(tǒng) 16
1.3.3 淋巴系統(tǒng) 20
1.3.4 消化系統(tǒng) 21
1.3.5 肌肉骨骼系統(tǒng) 33
1.3.6 呼吸系統(tǒng) 33
1.3.7 泌尿系統(tǒng) 34
1.3.8 雄性生殖系統(tǒng) 34
1.3.9 雌性生殖系統(tǒng) 36
1.3.10 內分泌系統(tǒng) 37
1.3.11 免疫系統(tǒng) 40
1.3.12 感覺器官 40
1.4 代謝途徑概述 41
1.4.1 主要代謝途徑及其意義 41
1.4.2 代謝途徑的特征 41
1.4.3 線粒體內的生物氧化 48
1.5 小結 56
參考文獻 58
2 碳水化合物化學 64
2.1 碳水化合物的一般分類 64
2.1.1 概述 64
2.1.2 D-和L-碳水化合物 65
2.1.3 環(huán)狀半縮醛(醛糖)和半縮酮(酮糖) 66
2.2 單糖 67
2.2.1 定義 67
2.2.2 單糖的化學結構 67
2.2.3 植物中的葡萄糖和果糖 71
2.2.4 動物中的葡萄糖和果糖 72
2.2.5 植物和動物中的其他單糖 73
2.2.6 簡單的氨基糖作為植物和動物中的單糖 75
2.3 二糖 75
2.3.1 定義 75
2.3.2 纖維二糖 77
2.3.3 乳糖 77
2.3.4 麥芽糖和異麥芽糖 78
2.3.5 蔗糖 78
2.3.6 α,α-海藻糖 78
2.4 寡糖 79
2.4.1 定義 79
2.4.2 三糖 79
2.4.3 四糖 79
2.4.4 五糖 79
2.5 同聚多糖 81
2.5.1 植物中的同聚多糖 81
2.5.2 動物中的同聚多糖 85
2.5.3 微生物和其他低等生物中的同聚多糖 87
2.6 雜聚多糖 89
2.6.1 植物中的雜聚多糖 89
2.6.2 動物中的雜聚多糖 91
2.6.3 微生物中的雜聚多糖 93
2.6.4 藻類和海藻(海洋植物)中的雜聚多糖 94
2.6.5 植物的酚類聚合物 95
2.7 碳水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97
2.7.1 單糖 97
2.7.2 二糖和多糖 99
2.8 小結 100
參考文獻 102
3 脂質化學 106
3.1 脂質的分類與結構 107
3.1.1 脂肪酸 108
3.1.2 簡單脂質 116
3.1.3 復合脂質 118
3.1.4 衍生脂質 126
3.2 脂質的化學反應 137
3.2.1 甘油三酯的水解和脂肪酸的皂化 137
3.3 小結 140
參考文獻 141
4 蛋白質和氨基酸化學 145
4.1 氨基酸的定義、化學分類和性質 148
4.1.1 氨基酸的定義 148
4.1.2 氨基酸的兩性離子形式(電離) 149
4.1.3 D-或L-氨基酸 151
4.1.4 蛋白質或多肽中修飾過的氨基酸殘基 156
4.1.5 游離氨基酸和肽(蛋白質)結合的氨基酸 156
4.1.6 氨基酸的物理狀態(tài)、熔點和味道 160
4.1.7 氨基酸在水和溶液中的溶解性 160
4.1.8 氨基酸的化學穩(wěn)定性 161
4.2 肽和蛋白質的定義、化學分類及性質 162
4.2.1 肽和蛋白質的定義 162
4.2.2 動物體內的主要蛋白質 163
4.2.3 從蛋白質中分離肽 165
4.2.4 蛋白質的結構 165
4.2.5 粗蛋白質(CP)和真蛋白質的概念 167
4.3 動物日糧中晶體氨基酸、蛋白質飼料和肽類添加劑 169
4.3.1 晶體氨基酸 169
4.3.2 蛋白質飼料 170
4.3.3 用作飼料添加劑的肽類 171
4.4 游離氨基酸的化學反應 174
4.4.1 α-氨基酸中氨基的化學反應 174
4.4.2 α-氨基酸中羧基的化學反應 176
4.4.3 α-氨基酸中側鏈的化學反應 177
4.4.4 賴氨酸的ε-NH2基團的化學反應 177
4.4.5 α-氨基酸中同時涉及氨基和羧基的化學反應 178
4.4.6 α-氨基酸側鏈基團與α-氨基的分子內環(huán)化反應 180
4.4.7 肽的合成 180
4.5 蛋白質和多肽的化學反應 182
4.5.1 蛋白質和多肽中肽鍵的水解 182
4.5.2 蛋白質和多肽的染料結合 183
4.5.3 雙縮脲法測定蛋白質和肽類 183
4.5.4 勞里法檢測蛋白質和多肽 183
4.5.5 蛋白質和肽類的美拉德反應 183
4.5.6 蛋白質的緩沖反應 184
4.5.7 血紅蛋白與O2、CO2、CO 和NO的結合 184
4.5.8 蛋白質在水中的溶解度 185
4.6 小結 185
參考文獻 186
5 碳水化合物營養(yǎng)與代謝 190
5.1 非反芻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191
5.1.1 非反芻動物對淀粉和糖原的消化 191
5.1.2 非反芻動物對乳源及植物來源的二糖和寡糖的消化 193
5.1.3 非反芻動物體內碳水化合物酶的底物特異性 193
5.1.4 非反芻動物體內碳水化合物酶的發(fā)育性變化 193
5.1.5 非反芻動物小腸對單糖的吸收 194
5.2 幼齡反芻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198
5.2.1 幼齡反芻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198
5.2.2 幼齡反芻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198
5.3 反芻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198
5.3.1 反芻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發(fā)酵性消化 198
5.3.2 反芻動物小腸對單糖的吸收 207
5.4 非反芻動物和反芻動物大腸對碳水化合物的發(fā)酵 208
5.5 魚類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208
5.5.1 魚類日糧中的碳水化合物 208
5.5.2 魚類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209
5.5.3 魚類腸道對單糖的吸收 210
5.6 葡萄糖在動物組織中的代謝 210
5.6.1 葡萄糖在動物體內的周轉 210
5.6.2 糖酵解 212
5.6.3 丙酮酸在線粒體內氧化形成乙酰輔酶A 219
5.6.4 乙酰輔酶A通過線粒體內三羧酸循環(huán)和ATP合成進行氧化 221
5.6.5 細胞質戊糖循環(huán) 226
5.6.6 葡萄糖通過糖醛酸通路代謝 231
5.6.7 糖異生 231
5.6.8 糖原代謝 245
5.7 果糖在動物組織中的代謝 250
5.7.1 由葡萄糖合成果糖的細胞特異性 250
5.7.2 果糖的分解代謝途徑 251
5.7.3 果糖的營養(yǎng)、生理與病理意義 253
5.8 半乳糖在動物組織中的代謝 253
5.8.1 在動物組織中由D-葡萄糖合成UDP-半乳糖的途徑 253
5.8.2 半乳糖的分解代謝途徑 254
5.8.3 半乳糖的生理與病理意義 255
5.9 日糧中非淀粉多糖(NSP)在動物體內的營養(yǎng)與生理意義 256
5.9.1 非反芻動物 256
5.9.2 反芻動物 258
5.10 小結 259
參考文獻 260
6 脂質營養(yǎng)與代謝 267
6.1 非反芻動物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68
6.1.1 概述 268
6.1.2 脂肪在口腔和胃內的消化 268
6.1.3 脂質在小腸中的消化 268
6.1.4 脂質在小腸中的吸收 272
6.2 幼齡反芻動物對脂質的消化和吸收 277
6.2.1 脂質在口腔和小腸中的消化 277
6.2.2 脂質在小腸中的吸收 277
6.3 脂質在反芻動物體內的消化和吸收 278
6.3.1 脂質在瘤胃內的消化 279
6.3.2 脂質在皺胃內的消化 280
6.3.3 脂質在小腸內的消化 281
6.3.4 脂質在小腸內的吸收 281
6.4 魚類對脂質的消化和吸收 282
6.4.1 脂質在小腸內的消化 282
6.4.2 脂質在小腸內的吸收 283
6.5 動物體內脂蛋白的運輸與代謝 283
6.5.1 脂蛋白從小腸和肝臟中的釋放 284
6.6 組織中脂肪酸的合成 292
6.6.1 由乙酰輔酶A合成飽和脂肪酸 292
6.6.2 由丙二酰輔酶A或丁酰輔酶A與乙酰輔酶A合成飽和脂肪酸 296
6.6.3 短鏈脂肪酸的合成 296
6.6.4 動物體內單不飽和脂肪酸的合成 296
6.6.5 在動物營養(yǎng)中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區(qū)別 298
6.6.6 脂肪酸合成的測定方法 300
6.6.7 脂肪酸從頭合成對底物利用的物種差異 300
6.6.8 同種動物在脂肪酸從頭合成中利用底物的組織差異 301
6.6.9 脂肪酸合成的營養(yǎng)與激素調控 301
6.6.10 膽固醇的合成及細胞來源 304
6.7 動物體內甘油三酯的合成與分解代謝 306
6.7.1 動物體內甘油三酯的合成 306
6.7.2 甘油二酯在蛋白激酶C信號轉導中的作用 308
6.7.3 甘油三酯在白色脂肪組織與其他組織中的儲存 309
6.8 動員組織中的甘油三酯釋放甘油和脂肪酸 309
6.8.1 動物組織中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催化的細胞內脂肪分解 309
6.8.2 脂肪三酰甘油脂肪酶催化的細胞內脂肪分解 311
6.8.3 動物組織中二酰甘油脂肪酶和單酰甘油脂肪酶催化的細胞內脂肪分解 311
6.8.4 溶酶體酸性脂肪酶催化的細胞內脂肪分解 312
6.9 動物體內脂肪酸的氧化 312
6.9.1 脂肪酸的代謝命運:產(chǎn)生CO2與酮體 312
6.9.2 線粒體內脂肪酸β-氧化生成CO2和水 313
6.9.3 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 317
6.9.4 短鏈和中鏈脂肪酸的氧化 318
6.9.5 線粒體脂肪酸β-氧化的調節(jié) 319
6.9.6 過氧化物酶體β-氧化系統(tǒng)Ⅰ和Ⅱ 320
6.9.7 動物體內酮體的生成與利用 323
6.9.8 脂肪酸的α-氧化 327
6.9.9 脂肪酸的ω-氧化 327
6.9.10 脂肪酸氧化與脂肪分解的測定 327
6.10 類花生酸的代謝與功能 328
6.10.1 由多不飽和脂肪酸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類花生酸 328
6.10.2 具有生物活性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