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至2017年1月16日,我全程參加了北京市教工委舉辦的《中國共產黨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市級公共課,借此談一點體會。這門課的開設,首先是時代的要求。我們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不能辜負這個時代。*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中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fā)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chuàng)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這個時代?!?962年,*就曾經這樣預言說:“從現(xiàn)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斗爭?!蔽覀兊臅r代與過去的時代,我們時代的斗爭與過去時代的斗爭究竟有哪些不同特點?我想,這是當前哲學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必須面對的問題。隨著2008年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持續(xù)了數百年的舊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正在解體,以金融和軍事霸權維持的不平衡的世界結構,正搖搖欲墜。自16世紀以來形成的,建立在叢林法則基礎上的霸權政治理論和政治體制,正在受到廣泛的質疑。資本主義依靠金融和軍事霸權所推行的“普世價值”,正在失去其現(xiàn)存基礎。曾經積貧積弱的中國,而今已經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天的中國代表著世界的未來與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路徑和基本經驗在于:我們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與世界發(fā)展變化的實際結合起來,我們能夠把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成分、中國革命的偉大傳統(tǒng)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緊密結合起來,從而能夠在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不同時代和歷史階段的特點,不斷總結斗爭的客觀規(guī)律。圍繞“我們的時代”“我們的中國”“我們的世界”,講述中國思想、中國理論和中國道路,這是我們這門課的自覺追求,也是這門課的*基本特點。*說:“大學是一個研究學問,探索真理的地方,大學階段,‘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地求知問學,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知識當然不僅僅來自書本。大學階段尋求知識,需要從讀書開始,一般的教材、老師的講義,固然應該讀,但更重要的,則是讀人類的經典,因為只有站在思想和知識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在2011年5月發(fā)表的《領導干部要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同年9月發(fā)表的《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兩篇重要講話中,*以自身的閱讀體會,向領導干部推薦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以及多篇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典文獻,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又向全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推薦多篇社會科學的經典著作,這些經典著作,就是人類思想和知識的基礎,只有打通中、西、馬,只有真正把理論基礎打好夯實,萬丈高樓才能平地起。我們這門課采取了“經典領讀”的方式,圍繞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典,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重要文獻,與同學們一起讀書,一起討論,一起研究,閱讀經典,是這門課的又一個特點。我們認為,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每位教師,無論處在什么學科,都肩負著育人的使命。而廣大青年學子,無論所學的專業(yè)是什么,首先都必須面對“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樣追求知識”這兩個問題。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指出,人生的目的不是尋求“快樂”,而是追求“幸?!?,動物的本能是追求感官的享樂,而人生卻有比追求個人享樂更高的目標,這就是致力于大家的幸福。*在青年時代曾經說過:人生的目的是實現(xiàn)自我,而實現(xiàn)自我,即把身體與精神的能力發(fā)揮到極致,它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努力幫助他人而獲得他人的承認與幫助。青年人解決好人生觀問題,就是扣好*??圩?。我想,這就是*所指出的:“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蔽覀儜撛鯓幼非笾R?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知識不是教條,追求知識的正確態(tài)度是批判。所謂批判,就是凝視他人的目光,傾聽他人的聲音,特別是俯身聆聽世界上沉默的大多數——勞動人民的聲音。只有樹立起“為人民做學問”的正確態(tài)度,學術的道路才可能越走越寬廣。我想,這就是*所反復強調的“人類關懷”“人民立場”。這門課,是我們落實*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的一種切實的努力。鄧小平同志說過,“如果不干,就一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盡管能力有限,但在實干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收獲良多。一個學期雖然很短,但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廣大青年學子的熱情所感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進行這樣的教學探索和創(chuàng)新,是非常有意義的。大一、大二的學生雖然在思想和知識上還很稚嫩,但閱讀同學們提交的300多篇作業(yè),我時時為他們的熱情所感動。感謝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的幫助,使這些作業(yè)的部分篇章得以結集出版,它使我們能夠再次回到洋溢著青春激情的課堂,再次回到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韓毓海2017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