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碳酸鹽巖微相:分析、解釋及應用(第二版)

碳酸鹽巖微相:分析、解釋及應用(第二版)

碳酸鹽巖微相:分析、解釋及應用(第二版)

定 價:¥400.00

作 者: [德] 埃里克·弗呂格爾 著;馬永生 等 譯
出版社: 地質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地質學 科學與自然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6100664 出版時間: 2016-1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83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向讀者提供一套應用于碳酸鹽巖微相研究的綜合方法,并展示微相研究的應用在促進碳酸鹽巖地質學新發(fā)展方面的貢獻。相比于其他碳酸鹽巖沉積學著作,本書的大量筆墨主要集中在反映碳酸鹽巖沉積和成巖史并決定其實際用途的巖石組分和組構上。本書包括如下內容:分析碳酸鹽巖沉積史和成巖史;描述不同海洋和非海洋環(huán)境碳酸鹽沉積作用,討論熱帶暖水碳酸鹽和非熱帶冷水碳酸鹽;介紹碳酸鹽巖微相特征并強調其意義;重點論述碳酸鹽沉積作用的生物控制因素并概述灰?guī)r薄片中的常見化石;討論成巖作用、孔隙度和白云石化作用之間的關系;論述碳酸鹽巖微相對建立和評價層序地層格架和沉積模式的重要性;強調碳酸鹽巖微相在分析古氣候變化和追蹤臺地-盆地關系方面的潛在應用;論述碳酸鹽巖微相分析對儲層和灰?guī)r資源評價的價值及其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埃里克·弗呂格爾 譯者:馬永生 劉波 郭榮濤

圖書目錄

第二版序 譯者的話 前言 1微相研究新進展 1.1微相概念 1.2新進展 2碳酸鹽沉積環(huán)境 2.1引言 2.1.1碳酸鹽主要為原生沉積/沉淀 2.1.2“索比原理”灰?guī)r主要由生物成因沉積物組成 2.1.3現(xiàn)代碳酸鹽必讀材料 2.2海陸碳酸鹽沉積物 2.3海洋環(huán)境劃分 2.3.1海洋環(huán)境劃分界面 2.3.2垂向區(qū)帶和橫向區(qū)帶 2.3.2.1垂向區(qū)帶 2.3.2.2橫向區(qū)帶 2.4現(xiàn)代碳酸鹽沉積環(huán)境綜述 2.4.1非海洋碳酸鹽沉積環(huán)境 2.4.1.1成土碳酸鹽、古土壤、鈣結層/鈣質殼 2.4.1.2沼澤碳酸鹽 2.4.1.3洞穴碳酸鹽、洞穴化學沉積物和喀斯特 2.4.1.4風成碳酸鹽 2.4.1.5冰川碳酸鹽 2.4.1.6鈣華、石灰華和鈣質泉華 2.4.1.7湖泊碳酸鹽 2.4.18河流碳酸鹽 2.4.2海陸過渡邊緣海環(huán)境海岸帶和環(huán)潮坪沉積物 2.4.2.1海灘(前濱)、障壁和濱海瀉湖 2.4.2.2環(huán)潮坪環(huán)境 2.4.3淺海沉積環(huán)境“淺水”和“深水” 2.4.3.1邊緣海和陸表海 2.4.3.2碳酸鹽陸棚、緩坡和臺地 2.4.3.3陸棚邊緣 2.4.3.4礁 2.4.4熱帶和非熱帶碳酸鹽:成分、控制因素及其意義的差別 2.4.4.1熱帶和非熱帶碳酸鹽緯度分帶及識別標志 2.4.4.2熱帶和亞熱帶淺海碳酸鹽 2.4.4.3非熱帶陸棚碳酸鹽和礁碳酸鹽 2.4.5深海環(huán)境 2.4.5.1背景 2.4.5.2沉積作用過程 2.4.5.3遠洋沉積作用 2.4.5.4再沉積作用(“異地碳酸鹽”) 2.4.5.5鈣質浮游生物和碳酸鹽軟泥 2.4.5.6碳酸鹽保存潛力和溶解深度界線 2.4.5.7碳酸鹽斜坡、臺緣碳酸鹽和碳酸鹽裙 2.4.6冷泉和熱泉碳酸鹽 微相分析 3研究方法 3.1野外工作及采樣 3.1.1野外觀察 3.1.1.1巖性、結構和顏色 3.1.1.2層理、沉積構造和成巖特征 3.1.1.3化石和生物成因構造 3.1.1.4現(xiàn)場測井和成分測井(compositional logs) 3.1.2采樣 3.1.2.1調查樣品采集和統(tǒng)計樣品采集 3.1.2.2采集多少樣品 3.1.2.3微相樣品采樣實用建議 3.2實驗技術 3.2.1切片、揭片和薄片 3.2.2鑄體、刻蝕和染色 3.2.3顯微鏡技術 3.2.3.1偏光顯微鏡 3.2.3.2立體掃描電子顯微鏡 3.2.3.3熒光、陰極發(fā)光和流體包裹體顯微鏡 3.2.4礦物學和地球化學 3.2.5痕量元素和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 4微相信息:基質和顆粒 4.1細粒碳酸鹽基質:泥晶、微亮晶、鈣質粉砂 4.1.1泥晶 4.1.2泥晶和其他類型細?;|的形成模式 4.1.2.1自生泥晶 4.1.2.2異地泥晶 4.1.2.3成巖泥晶(假泥晶) 4.1.3微亮晶 4.1.4粉屑灰?guī)r 4.1.5描述和解釋細粒灰?guī)r的實用建議 4.1.6細粒碳酸鹽的重要意義 4.2碳酸鹽顆粒 4.2.1生物碎屑(骨粒) 4.2.2似球粒:僅僅是一個無成因含義的術語 4.2.2.1術語 4.2.2.2與其他顆粒類型相比 4.2.2.3產狀 4.2.2.4現(xiàn)代似球粒 4.2.2.5“似球粒問題”:古代似球粒的成因亞類是什么 4.2.2.6常見的似球粒顯微組構 4.2.2.7似球粒的成巖作用 4.2.2.8似球粒的意義 4.2.3皮?!哂心嗑椎奶妓猁}顆粒 4.2.3.1泥晶化作用和泥晶套 4.2.3.2皮粒的成因 4.2.3.3皮粒的意義 4.2.4核形石和紅藻石 4.2.4.1核形石 4.2.4.2紅藻石和巨核形石 4.2.5鮞粒 4.2.5.1術語 4.2.5.2與其他顆粒相比較 4.2.5.3特征描述 4.2.5.4鮞粒及鮞?;?guī)r中的化石 4.2.5.5特殊的鮞粒類型 4.2.5.6現(xiàn)代鮞粒 4.2.5.7鮞粒形成的控制因素 4.2.5.8如何描述鮞粒 4.2.5.9鮞粒和鮞粒巖的成巖變化及孔隙度 4.2.5.10古代鮞粒 4.2.5.11長期變化 4.2.5.12鮞粒的意義 4.2.6豆粒和滲流豆?!笠稽c的鮞?;颡毩⒌奶妓猁}顆粒 4.2.6.1術語 4.2.6.2與其他顆粒的比較 4.2.6.3特征 4.2.6.4現(xiàn)代豆粒:形成環(huán)境和控制因素 4.2.6.5豆粒的成因 4.2.6.6古代豆粒 4.2.6.7非碳酸鹽豆粒 4.2.6.8豆粒的意義 4.2.7集合粒葡萄石、團塊和其他復合顆粒 4.2.7.1術語 4.2.7.2比較 4.2.7.3現(xiàn)代集合柱的形成控制條件 4.2.7.4古代集合粒 4.2.7.5集合粒的意義 4.2.8再沉積物內碎屑、外碎屑——內源沉積物,外源沉積物 4.2.8.1內碎屑:成因和典型相類型 4.2.8.2外碎屑:奇,隆的外來者 4.3碳酸鹽顆粒的形態(tài) 4.3.1目的和方法 4.3.2碳酸鹽顆粒形態(tài)學數(shù)據的意義 5微相信息:組構 5.1沉積和成巖組構 5.1.1示頂?shù)讟嬙? 51.1.1碳酸鹽巖中的常見示頂?shù)滋卣? 5.1.1.2重新定向的示頂?shù)讟嬙? 5.1.1.3灰?guī)r中示頂?shù)讟嬙斓囊饬x 5.1.2生物組構和顆粒定向性 5.1.2.1有孔蟲灰?guī)r生物組構:潛在儲層質量的線索 5.1.2.2生屑和內碎屑碳酸鹽顆粒的定向排列樣式 5.1.3層理和紋層組構 5.1.4生物潛穴和生物擾動組構 5.1.4.1生物擾動作用、生物潛穴作用和生物一再生構造作用 5.1.4.2生物擾動作用的產狀和成因 5.1.4.3灰?guī)r中生物擾動組構的識別標志 5.1.4.4生物擾動結構的定性與定量分類 5.1.4.5顯生宙生物擾動作用樣式的長期變化 5.1.4.6生物潛穴灰?guī)r的意義 5.1.5鳥眼、窗格組構和平底晶洞 5.1.5.1鳥眼構造 5.1.5.2窗格組構 5.1.5.3平底晶洞 5.1.5.4鳥眼、窗格組構和平底晶洞的意義 5.1.6瘤狀組構 5.2不連續(xù)面:從微相到層序地層學 5.2.1不連續(xù)面的分類 5.2.2不連續(xù)的主要標志 5.2.3暴露面的微相標志和意義 5.2.4凝縮面和硬底的微相標志及意義 5.2.4.1硬底 5.2.4.2凝縮作用面和凝縮段 5.2.5不連續(xù)和層序地層學 5.3同沉積期和沉積期后特征:裂隙、脈和角礫 5.3.1沉積物充填的裂隙:水成巖墻和裂隙的充填 5.3.1.1沉積裂隙的成因、發(fā)育和充填 5.3.1.2水成巖墻的微相分析 5.3.1.3碳酸鹽巖中水成巖墻的實例研究 5.3.1.4沉積充填裂隙的重要意義 5.3.2微裂縫和脈(方解石脈) 5.3.2.1方解石脈的成因和分類 5.3.2.2方解石充填的微裂縫的描述標志 5.3.2.3碳酸鹽巖中微裂縫的意義 5.3.3碳酸鹽角礫巖和礫巖 5.3.3.1術語 5.3.3.2怎樣描述碳酸鹽角礫巖 5.3.3.3碳酸鹽角礫巖的類型:成因、分類和標志 5.3.3.4碳酸鹽礫巖 5.3.3.5碳酸鹽角礫巖和礫巖的意義 …… 6定量微相分析 7成巖作用、孔隙度和白云石化作用 8碳酸鹽巖分類——樣品命名 9灰?guī)r是生物沉積物 10薄片中的化石:并沒有那么難 微相解釋 11微相標志概述:微相類型 12古環(huán)境條件的識別 13沉積微相綜合分析 14沉積模式、相帶和標準微相 15盆地分析:沉積環(huán)境識別 16沉積控制因素及沉積過程分析 微相應用 17儲層與容礦巖 18碳酸鹽巖資源、相、風化與保護 19微相與考古學 20新增實例(Axel Munnecke撰寫) 附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