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人(今陜西臨潼人),郡望瑯琊臨沂。顏真卿官至太子太師,因爵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顏真卿在唐開元二十三年舉進士第,后出任平原郡太守,兩年后,因守城抵御安祿山叛亂,名重朝野,故有“顏平原”之稱。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顏真卿奉使宣慰懷寧節(jié)度使李希烈而遭囚禁,貞元四年(785)遇難。享年七十七歲。顏真卿出生于世代儒業(yè)與官宦之家,在書法藝術方面,可謂家學淵源,顏氏“自南朝以來,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顏真卿從小學習刻苦,加上天資聰慧,很早便顯露出書法藝術的才能??逃跂|晉的《瑯琊顏謙婦劉氏墓磚》是顏氏一脈書風,與顏真卿的楷書頗有神合之處,可窺見其楷書由來的一個方面。顏真卿曾臨習“二王”書法,同時又從本朝書家得益甚多,早年從張旭學書,得其筆法之傳,所以他的書法風格有一個形成發(fā)展的過程。顏真卿早期書法如《多寶塔碑》中還能見到張旭、虞世南、褚遂良諸家楷書的痕跡,并受年稍長、享名在前的書家徐浩的影響。用筆起落頓挫分明,橫線稍細而呈弧勢,豎畫較粗而取直。筆勢稍內撅,結體則稍注重疏密開闔的變化。即使是在早期,他的書法也體現出筆勢雄渾,體式寬博的最初跡象。顏真卿的書法學習能轉益多師,使他較透徹地理解和掌握了“二王”以及魏晉以來的主流書法面貌,并掌握了用筆結字的奧妙。此外,顏真卿青少年時期的學書視野開闊,除了取法主流以外,還從民間書藝中廣取博采。最終,顏真卿成為東晉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書法大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銳意革新,創(chuàng)造了彪炳千古的“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