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家里如果只收藏一套書的話,那它就應該是《紅樓夢》 。 我說的,可不是地攤上那種全書壓縮在一冊里頭,字小得芝麻一樣的古典名著簡易讀本。 既然是家藏,就是它的版本、??薄⒀b幀,從內容到形式,都應該盡善盡美。 它在家里,不光關乎風格品味,也會對孩子與中國文化初相遇的印象,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今天推薦的書,準確地說是《石頭記》。 更確切地說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這是羅輯思維花了兩年時間,準備的一套鎮(zhèn)店之寶。 除了四冊布紋面精裝、帶脂硯齋評點的《石頭記》,還包括一本清代孫溫所繪的全本《紅樓夢》畫冊。 【1、少時讀紅樓,而今石頭記】 中國人當然要讀紅樓,這是中國極具生命感的書,沒有之一。 只是,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我們從小讀的《紅樓夢》,屬于“程高本”。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其實是我們現在所能知道的曹雪芹這部奇書zui早的樣子,在紅學界也被認為更接近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原意。 在大多數人的概念里,脂評本屬于研究者的專業(yè)資料,普通閱讀者讀通行的“程高本”也就夠了。畢竟是看個小說嘛,又不是寫論文。 但我卻可以告訴你, 如果,這輩子你只是情竇初開的少年時分,草草讀過通行版本, 那么你會和曹雪芹動用中國所有精神遺產進行的這次偉大創(chuàng)作,遺憾地擦肩而過。 年少讀紅樓看的無非是花團錦簇兒女情長。長大成人之后,關于世情人心,有了不同的況味,恰恰好體驗這本浩瀚之書的精妙所在。 這個年紀就一定要讀脂評。 脂硯齋的隨文評點,就像是中國園林中的匾額、碑刻,你一路貪看風景,目不暇接,它或是湊趣,或是提點,或遙指前路。 一個園子那些原本可能被忽略的妙處,都給你有圈有點。 作脂批的到底是誰?是一個人還是幾個人? 至今紅學界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我們普通人也大可不必糾結。 我們只需要知道的是,他是曹雪芹身邊非常親近的人,他不但見過紅樓夢初稿,還長久陪伴和慰藉了曹雪芹的寫作,他理解、鼓勵甚至參與了這部偉大作品的誕生。 【2、如夢大觀園,還得識孫溫】 隨著這套書一起呈現給你的,還有一本234頁的大畫冊。畫冊出自清代的孫溫。 這本畫冊的原作,一直塵封在旅順博物館。 孫溫這一生,可以說,就是為了畫紅樓夢而生的。 他花了三十幾年時間,耗盡心血,把《紅樓夢》一百二十回的情節(jié)故事,濃縮在二百三十幾幅畫作中。 他用極細的工筆描繪了大觀園的亭臺樓閣、蓼汀水榭,描繪了三千多個人物形象,衣飾華美,步態(tài)生動。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精于山水花鳥,筆法這么精細漂亮的人物畫,并且圍繞一部小說創(chuàng)作,幾乎是獨一。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放棄了選取部分插圖放到小說里的方案,把全部現存的圖畫統(tǒng)統(tǒng)收入畫冊,讓你一幀一幀,看個過癮。 這本畫冊,最大程度上還原了曹雪芹寫作年代的生活風貌。 看過它們,下次想起林妹妹、寶哥哥,你腦子里就不會只是揮之不去的電視劇里的樣子了。 【3、輕軟一卷書,盈盈一手握】 最后還要特別說說這套石頭記的裝幀。 這套書最初的設計是硬殼精裝。但我始終覺得不甘心,這么一本滿目錦繡的書,硬邦邦的封面總歸不好親近。 前后試了十幾種方案,馬上要下廠了,終于找到一種布紋皮料,雖然它有點小貴,工藝難度大,甚至要專門請浙江的工廠單獨生產。 但用它做封面,實在是又柔軟又服帖。 這樣的一冊書在手,坐著、躺著、車上、路上,什么時候看,都覺得熨帖舒服。 市面上的脂評本,多半是豎排、沒有標點的影印本,對于當代讀者來說難度太大。 這次采用簡體橫排,多方咨詢紅學專家,查找資料,最終選定可靠的底本,對照其他版本,逐字核對校訂,反復斟酌,費了很大的心血。 為了保證閱讀的完整性,八十回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之外,高鶚續(xù)寫的后四十回也附在了全書后頭。 我們正身處一個變動、喧囂、不確定的時代。希望有這樣一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可以進入你的生命時間。 掀開書頁,觸手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