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史料典籍中國歷史簡明讀本

中國歷史簡明讀本

中國歷史簡明讀本

定 價:¥36.00

作 者: 陳天璇 著
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歷史 中國史 中國通史

ISBN: 9787516614778 出版時間: 2015-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2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本頗具特色的縱覽中國歷史的普及簡明讀物。作者以開闊的視野、凝練的筆墨,以及自己總結(jié)的快讀中國歷史的特殊概念:基數(shù)、循環(huán)和對立為宏觀視角,化繁為簡,提煉出中華文明三個700年如出一轍的朝代循環(huán)模式,勾勒出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思想文化的概貌。為讀者了解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提高歷史素養(yǎng)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讀本。此外,書中還穿插了4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形象生動。本書為“新華人文修養(yǎng)叢書”的新品種。

作者簡介

  陳天璇,美籍華裔作家。少年移民美洲,美國馬里蘭州大學歷史系學士,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東方研究系碩士。曾任《美洲華僑日報》副總編輯,《紐約日報》總編輯。在香港擔任電視臺編劇期間的主要作品有《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黃飛鴻2:男兒當自強》等。

圖書目錄

代序:中國歷史的軌跡——歷史曾這樣走來 第1章基數(shù)次序(上古史) 一、五千年長,上古占半 二、發(fā)展次序,記住基數(shù) 三、一三五七,盡言變化 四、九流十家,先秦哲學 五、扼要內(nèi)容,分章補述 第2章起源 一、一個盤古,開天辟地 二、一個祖先,叫做黃帝 三、一條大河,就是黃河 四、一塊土地,取名中國 五、一支文化,龍是象征 第3章三代(上篇) 一、神話傳說,曾有禪讓 二、啟建夏朝,開始世襲 三、太康失國,少康中興 四、桀王殘暴,終被推翻 五、夏墟古跡,尚待發(fā)掘 …… 第6章五霸(上篇) 一、春秋五霸,兩種排名 二、齊國桓公,尊王攘夷 三、宋國襄公,仁義喪師 四、晉國文公,城濮之戰(zhàn) 五、楚國莊王,中原問鼎 第7章五霸(下篇) 一、秦國穆公,三度東進 二、春秋弭兵,因多內(nèi)亂 三、闔閭崛起,孫武練兵 四、吳越爭斗,兩代仇怨 五、范蠡辭官,文種伏劍 第8章七雄(上篇) 一、卿取代侯,七雄并起 二、群雄競起,變法圖強 三、合縱連橫,彼此牽制 四、四大公子,養(yǎng)士成風 五、孫氏兵法,再次揚威 第9章七雄(下篇)/ 一、長平之戰(zhàn),紙上談兵/ 二、毛遂自薦,歃血為盟/ 三、侯生獻計,如姬盜符/ TOP書摘 代序:中國歷史的軌跡——歷史曾這樣走過來 一、一亂一治話循環(huán) 久合必分,久分必合。這是中國歷史的傳統(tǒng)講法。因此,長期以來,中國這個地方就是:一亂一治,輪流交替。而且,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就是這樣開頭。仿佛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亂,是民不聊生,叛亂四起;治,是天降圣人,助賢稱帝?;蛘f,君權(quán)神授。意思就是,這皇帝是上天特別派下來的。無論如何,他若是能統(tǒng)一天下,姑且不談后繼的人,他必然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強者。 可是,有了天下,就要鞏固。于是,設(shè)法集權(quán)中央,甚至集權(quán)于一身,都是過去各朝統(tǒng)治者的做法。周朝分封宗族,目的是設(shè)保護傘。后來各朝皇帝,相信自己族人,不信別姓臣子,也是出于同一心理?;实壑粦?yīng)自家人當,寧愿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但是,皇權(quán)最終是獨占的,所以,各人千方百計,都是為此巧取豪奪。最后,非我莫屬。 從理論上講,君有天下,名義上皇帝擁有全部的土地,同時由他去管理境內(nèi)萬民。但實際上,他都假手于人,就找人做丞相,代他去日理萬機。同樣,因他擁有每塊土地,也要找人去耕耘。于是,有見識的皇帝,就通過科舉制度去找人,并把土地分給農(nóng)民耕作。這樣,文有出路,勞有收成。大家都有好處。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互惠互利,國泰民安,這叫做“治”。 如果皇帝懶惰,甚至昏庸,國事任人胡為,天下就會出現(xiàn)種種濫權(quán)暴政。又或皇帝本身荒淫無度,外戚、驕將、宦官乘機弄權(quán),社會秩序就被打亂。官職或送或買;土地被霸被搶。雜稅徭役,貪污橫行。朝內(nèi),廉正者被排擠;民間,善良者受壓迫。情況一旦擴大,又無辦法補救,接著就是,民無生計,到處造反,就開始“亂”。 中國人說,禍不單行。除了內(nèi)亂,還有外侵,如果加上天災,就更加不可收拾。通常問題會發(fā)生在幾個方面:一是外族舉兵入侵,帶來劫殺淫掠;二是土地集中在少數(shù)人之手,農(nóng)民淪為耕奴,或者到處流亡,或者聚為流寇。隨后,總是舊王朝被拖垮,新王朝在動亂中形成。于是,舊去新來,改朝換代,又開始另一次的一亂一治,慣稱“循環(huán)”。 二、土地問題實是關(guān)鍵 中國以農(nóng)立國,人民賴耕謀活。在原始公社制時代,土地全是公有,大家公耕而食。然后由公有變私有,人開始有私產(chǎn),包括奴隸在內(nèi)。土地自此有了歸屬。問題也就由此派生。在上古史時代,君王擁有最多的土地,賜予諸侯,但是,一般平民也有。只有奴隸是唯一的任人使役的階層。這算是正常的現(xiàn)象。然后,出現(xiàn)兼并。少數(shù)人有土地,多數(shù)人沒土地。問題惡化,動亂遂起。 中國人自商代起,就認為王有天下。從理論上來講,土地全是他的。不過,他把他的所有土地分給人民來耕。最初用的方法叫做“井田”制度。就是把一大塊土地劃成九份,中央一塊叫做“公田”,周圍八塊叫做“私田”;私田分給八個家庭。他們除了自耕私田,還需合力共耕公田。公田收成歸公所有;私田收成才是私產(chǎn)。繼而天子將之分封皇親國戚,或者他身邊的那些有功之臣,土地的歸屬便催生了中層的次地主。遇上英明君主,情況仍可控制。到了昏君權(quán)臣上場,合法歸屬變成強奪?;蛞约佣惼绒r(nóng)割讓,或以強勢巧取豪奪。次地主變成大地主;小地主淪為奴隸農(nóng)。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絕大多數(shù)人民無以謀生,許多鋌而走險,社會開始動蕩不安。 許多朝代末期發(fā)生的動亂都是農(nóng)民起來造反。原因不外是人民沒有出路。最基本的生活無法維持下去。土地被人占了,收成一無所有。又或是人禍加上天災,于是大批農(nóng)民流亡。倘若有人帶頭登高一呼,造反的隊伍便聞風而聚。所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也就是號召大家另推賢主從頭再來的明顯實例。仿佛誰都可當皇帝,最要緊的是再分土地。中國歷朝許多動亂,都以平均土地作為號召。 在農(nóng)業(yè)為主的社會,耕地無疑就是家當,也是人民賴以生活的資源。在中國歷史中,一個朝代崩潰,另一個朝代建立,即使依然有個皇帝高高在上,總會在土地問題上作出改善,有人說這是安撫,或稱皇帝在讓步。然后,至少專政繼續(xù),好壞從頭再來。這就是過去農(nóng)民造反的結(jié)果,所謂階級局限。直至工人取代農(nóng)民,共和制取代帝制,才開始講到民主,才選擇誰來當家。 三、選賢任能多彎路 得天下易,管天下難。這是中國人過去的講法。根據(jù)傳說,一場大亂之后,有人脫穎而出,獨得天下,做了皇帝。于是,遂有謀士上前自薦,說將如何助他統(tǒng)治。 對于這番好意,皇帝反問:“我江山打下了,還要你來教么?”謀士這樣回駁他:“王馬上得天下,能夠馬下治嗎?”意思是說,能帶兵打仗是一回事,坐朝管理又是另一回事。不管這話是否有理,遂成文人求職口實。 中國從古代起,貴族才可入學。所以,長期以來,學識是屬于統(tǒng)治階層的東西,是貴族賴以繼續(xù)權(quán)力的專利。周朝實行宗法制度,貴族逐級相延下降。五代之后,變?yōu)槭?。于是,漸漸許多貴族流落民間,包括孔子,懷才不遇,亦即大家無官可做,這就出現(xiàn)了士的階層。所以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放眼殿堂,又或豪門,盡是這些文人四處求職??鬃又苡瘟袊也恢犊刻?,最后自辦學堂,鼓吹有教無類,就是知識專利從貴族轉(zhuǎn)而公開傳授平民的起點。其他紛紛效尤,收徒立說,著書傳授,史稱“百家爭鳴”。 戰(zhàn)國流行養(yǎng)士,布衣可以拜相。讀書人畢竟有出路,但是用與不用,仍取決于權(quán)貴。不過,士開始能與貴族爭官做。這情形相持幾百年,豪門后代,依然顯赫。兩晉期間,貴族制定“門閥”制度,規(guī)定朝中高官厚祿,一律不用士庶出任。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貴族”,意思是說,用人擔政,只問出身,不問才能,無疑是一種倒退。兩晉先后滅亡。之后,五胡亂華,貴族南遷,那些豪門望族,自此顛沛流離。一如唐代詩人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貴族子弟都變庶民了。 士的興起終于取代傳統(tǒng)貴族,從此在統(tǒng)治階層站穩(wěn)席位。隋唐開始科舉制度,每三四年舉行一次考試,皇帝選賢任能,文人賴此晉升。全國取仕,首榜狀元。這是舊時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終生出路。這種制度歷朝沿襲直到清末。當然它實施時亦有不少的流弊。有人借此貪污斂財,譬如,考試時用金錢來行賄。這是一種現(xiàn)象。又或有人恃權(quán)包攬羽翼,因而樹黨立派左右朝綱。這是另一種現(xiàn)象。故此,中國后期各朝派性嚴重,也并非無因。此外,考試內(nèi)容、錄取標準,都有問題。純粹以文章來取士,實在無法判斷其德。所以,升官發(fā)財者多,清官廉潔者少。這是歷代文人所留下的詬病。報國忠臣雖有,亂臣奸黨更多。到了明代,改制用八股文應(yīng)試,更加變成文字游戲??碱}與甄選,答案與能力,可以毫不相關(guān),可以脫離實際。于是,士的素質(zhì)更加參差不齊。何況,更嚴重更普遍的就是,一入官場,營私角逐。所以,越到后來,士與商人地主勾結(jié),士的階層勢力擴大。 四、皇權(quán)天授成過去 一旦提到統(tǒng)治問題,總離不開要講權(quán)力。 古時候,強者發(fā)號,能者多勞。這是人的原始公社制時代。他們逐漸成為公認的首領(lǐng)。有了特權(quán),就有更好的待遇。再擴大,就是王。先是公推,繼而世襲。中國由傳說的禪讓,過渡到夏朝家天下。一切變成私產(chǎn),包括戰(zhàn)俘奴隸。這種尊榮享受,其實誰都冀望。于是,在位者設(shè)法長期擁有,在野者伺機擇日接替。彼此挖空心思,都希望最有權(quán)。依賴武力是方法之一,當然另有其他的法門。 人類害怕鬼神,普天下都如是。于是,人因自身能力不足,便設(shè)法向鬼神靠攏。智者借鬼神來助陣,令其他人相信,他與神有特殊關(guān)系。先是巫,可溝通;繼是王,可祭祀。后來統(tǒng)治者聲稱他是上天之子,他代表神來到大地,做起了人的統(tǒng)治者。這就是說,除了他的本身,背后還有一大靠山。那是神,亦是天。秦始皇統(tǒng)一了天下,第一件事是到泰山頂去祭神。其實借題公告天下,他是天的兒子。所以,自此中國人的皇帝都叫“天子”。 漢的朝臣更進一步,為皇帝添了更多神話。除了他是天的代表,還提出了其他根據(jù),所謂“君權(quán)神授,五德始終”。即皇帝是上天授權(quán)統(tǒng)治萬民的,同時,因漢屬土德,秦曾是水德,所以,漢能取代秦,是土克制水,說完全是順乎天理循環(huán)。不過這種講法后來被鉆空子。黃巾反漢,曾稱木德,取其土能生木,不過卻失敗了。另外,還有“天命”之說。其實也離不開“君權(quán)神授”。據(jù)說,皇帝有德有權(quán),無德就應(yīng)失權(quán)。于是,自此改朝換代也都有了口實。被打倒的,總是無德;搶到了位的,都屬有德。 其實,都是士的階層作怪。中國人說,神是他創(chuàng),鬼亦他創(chuàng)。都不過是出賣才能,在朝謀取一個職位。最終,為王效勞,任王差遣。最初,士入朝,自稱臣,呼萬歲,能賜座。漸漸要跪、叩頭,還可以站。最后,貶叫奴才,長跪。士的尊嚴到清朝,簡直降至豬狗不如。不過為謀朝中一官半職,總要變出別的可用花樣。其中,有人回鄉(xiāng)發(fā)展地方勢力,不是造反,卻助皇帝,這就開始了另一番局面。曾國藩借外力打敗太平天國;李鴻章憑外交協(xié)助清朝續(xù)命。為己為公?功抑或過,尚未定論。 歸根結(jié)底,最大的權(quán)力依然在人民。 唐在宗早就對兒子訓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彼前傩?;舟,是皇帝。他其實講的是,得民者則昌,失民者則亡。在封建專制的時代,農(nóng)民往往起來造反,屢次推翻腐朽皇朝。然后,又讓新的皇帝登基,寄望新的日子變好。不知失望了多少次。同是這個道理,一旦更加清楚,它產(chǎn)生的作用更大。于是,人民的造反變成了革命,王朝垮了,共和建立。人對人的統(tǒng)治有了新的政制。領(lǐng)袖叫做總統(tǒng);權(quán)力不再是天賦了,他是人民選出來的。雖然產(chǎn)生的過程仍然有爭議,但是比較起過去已跨了大步。人們最終發(fā)現(xiàn),團結(jié)起來就是力量,可以一起擁護某人上臺,亦可一起合力把他推翻。這種制度叫做民主,從此人民當家做主。至少,在我們這個時代,這是一個理想。 五、人的問題是平等 另外,應(yīng)該指出,歷史是研究人。中國人對歷史的觀念很強烈。傳統(tǒng)上留下了著名的廿五史。由司馬遷開始的“史記”到記錄最后一個王朝的“清史稿”,史冊浩繁,名家輩出。但都只是以著筆帝王將相為主。也有通史,例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全都以治問題為本,供歷代統(tǒng)治者借鑒。應(yīng)該知道,盡管如此豐富,其對象可不是百姓。 但是,無論哪一個國家,無論是過去或現(xiàn)在,平民百姓是大多數(shù)。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他們都被他人所統(tǒng)治,受他人所驅(qū)使,在有限的空間掙扎;在勞動中終其一生。這就是我們大多數(shù),也是被遺忘的多數(shù)。但是由一個家庭到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雖是個體,卻是實際而基本的組成分子。而且,大家作為人生活在世上,首要的追求是如何生存。先有生命,才有其他。 生存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古往今來都在不斷改變??偟膩碚f,人在進步,今勝過昔。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有些人希冀復古。古時有孔子;近代有張勛。說穿了不外是悲嘆往日某種好處消逝,盼望時光能夠倒流,又回到過去的絢爛。其實,這些慨嘆背后,不外某類特權(quán),基本的分別是誰人有抑或誰人無。曾有的想復得,沒有的希望有。我有你無,又或我無你有,都會帶來矛盾。 同時,時代環(huán)境不同,人的擁有,也在變化。過去,主要是土地。以中國歷史為例,君王曾是最大的地主。然后,由他分封賜贈,就出現(xiàn)了次地主?;视H國戚,巧取豪奪,農(nóng)民最終無以為生。于是一次又一次造反,情況逐步獲得改善。直到工業(yè)時代來臨,人民由農(nóng)轉(zhuǎn)工,遂開另一種局面。但這世界上依然是,有人可以坐享其成,有人始終貧無立錐。有這樣的現(xiàn)象,就必存在沖突,也必需要解決。 所以有個別人提出個別方法。主要就是怎樣解決這類矛盾??梢苑譃閮蓚€方面:一是人類如何才算平等;二是應(yīng)該采取什么方法。譬如,勞心者與勞力者的分工;行共產(chǎn)或行資本的制度。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一種理論;按勞分配,同工同酬,又是另外一種理論。現(xiàn)代人的自由,無疑增添了問題的復雜性。 誰該聽誰?如何取舍?將仍是未來的抉擇。 TOP 其它信息 裝  幀:平裝頁  數(shù):226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