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古建筑》一書以全市317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中的部分典型建筑和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發(fā)現的比較重要的歷史建筑為內容編纂而成。這些建筑基本上屬于鄉(xiāng)土建筑范疇。也就是說,書中所展示的撫州古建筑個案,具體地反映了撫州的歷史及其豐富的文化底蘊。撫州自隋朝建州以來,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江西兩大文化支柱之一的“臨川文化”就發(fā)源于此,并贏得“才子之鄉(xiāng)”的美譽。被譽為“千古一村”的流坑村,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村。坐落于撫州地域的流坑村,現存的古建筑群落簡直就是一部形象的村史,它折顯出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縮影。撫州市城區(qū)文昌橋畔的古民宅都分別擁有“延陵世家”、“江陵毓秀”、“太原世家”、“渤海留芳”等一類的匾額,眾多的題款昭示出那里原是歷史上避亂南遷的名門望族的聚居地。因此,也就應了果戈理的一句名言:“建筑也是歷史,當詩歌和傳說都已經失傳了的時候,而它還能訴說?!薄稉嶂莨沤ㄖ愤€收集了當地大量宗祠建筑和古塔的實例。這兩種類型的古建筑在撫州也比較突出。據統(tǒng)計,撫州現有明、清兩代的祠堂700余處,以單體形式出現的古塔9座。其中,除崇仁縣相山石塔為佛塔外,其余8座均為文峰塔。這些遺存對探究古代地方文化和建造技術、建筑藝術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證。因為祠堂是中國封建社會族權宗法制度的象征,也是宗族活動的重要空間,所以古代祠堂都是舉全族的實力修建的。而塔一般都在盛世年月建造,以當時的建造水平來衡量,應該相當于黃浩序今天的高層建筑,所以單以這兩種類型的建筑來研究,的確應引起我們十分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