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內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2章 礦山廢棄地恢復研究進展
2.1 相關概念的界定
2.2 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tài)重建研究進展
2.3 礦山廢棄地地形恢復相關研究進展
第3章 礦山廢棄地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理論基礎
3.1 礦山廢棄地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的概念
3.2 礦山廢棄地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相關理論
3.3 礦山廢棄地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原理
第4章 礦山廢棄地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方法
4.1 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評價指標體系
4.2 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評價關鍵指標篩選
4.3 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技術體系構成
4.4 礦山廢棄地的水文網分析技術
4.5 礦山廢棄地的地形恢復設計技術
第5章 礦山廢棄地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評價方法
5.1 流域地貌形態(tài)特征相似性
5.2 流域地貌形態(tài)特征回歸分析
5.3 流域地貌形態(tài)特征的信息熵評價
5.4 礦山廢棄地的流域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量評價
第6章 典型廢棄采石場近自然地形恢復規(guī)劃設計
6.1 廢棄采石場概況
6.2 廢棄采石場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思路
6.3 廢棄采石場DEM建立及精度確定
6.4 廢棄采石場數(shù)字水文網分析及精度確定
6.5 廢棄采石場鄰近未擾動流域地貌形態(tài)特征分析
6.6 廢棄采石場地形復雜度多因子綜合分析
6.7 廢棄采石場流域及溝道規(guī)劃
6.8 廢棄采石場近自然地形的恢復設計
第7章 典型廢棄采石場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評價
7.1 近自然地形恢復設計方案評價流程
7.2 恢復設計地形的流域特征分析
7.3 恢復設計的與未擾動的地形流域特征比較
7.4 恢復設計的與未擾動的地形流域特征回歸分析
7.5 恢復設計的與未擾動的地形流域系統(tǒng)信息熵評價
7.6 恢復設計前后地形的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量分析
7.7 恢復設計前后地形的相似度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