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杜威 (1859—1952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引領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美國的教育思維,中國五四時期的胡適等人也倍受啟發(fā)。杜威1884年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哲學博士學位后,執(zhí)教于密西根大學,開始關注教育課題。1894年至芝加哥大學任教。彼時,一派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理論——實用主義——方興未艾,杜威為詹姆斯的學說撼動,原先的唯心思想遂而轉向實用關懷。這段時期杜威開始嘗試落實教改理念,他創(chuàng)立實驗學校,實施從活動中學習的教學法。1904年杜威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在此度過最后的近四十年學術生涯。在此多元思想激蕩的環(huán)境里,杜威不僅在知識論及形上學的題目上著述頗豐,也延續(xù)對于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興趣,陸續(xù)完成《我們如何思考》(1910),及《民主與教育》(1916)。后者完整體現(xiàn)了一個將哲學、心理學結合社會實際發(fā)展的實用教育哲學體系,為杜威在教育領域的最經典之作。杜威同時也投身公眾議題、平權運動,是重要的社會評論家。薛絢,臺灣翻譯家,譯有《費正清論中國》《世界、文本、批評者》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