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大學學術流派的變遷(4)

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胡適不光是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也是國學研究的倡導者,此中原委,陳以愛是這樣說的:

1917年被聘為北大教授的留美學生胡適,在初進文科時,對這批太炎門生也表示相當?shù)淖鹬?。胡適治中國哲學史,對章太炎的相關著作十分熟悉,這使他與其他同事相處時,具有學術交流的共同語言。在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中,“國學”的研究價值與發(fā)展前景這些核心而關鍵的問題,引起學者的熱烈討論。面對西學的強烈沖擊與挑戰(zhàn),胡適提出今日當以科學方法來“整理國故”,以期在乾嘉考證學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tǒng)學術與西方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胡適的這種融和中西的主張,獲得大部分同事響應,“整理國故”立時成為傳誦一時的學術新口號。(陳以愛《中國現(xiàn)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第324頁)

胡適對太炎門生的尊重是一回事,太炎門生對胡適的態(tài)度又是一回事。可以說,從進入北大的第一天起,太炎門生對胡適其人就是有成見的。原因很簡單,胡適是陳獨秀向蔡元培力薦之下才來到北大的。在太炎門生們看來,陳獨秀連當北大教授的資格都沒有,竟當了文科的學長(文學院院長)。一九一九年四月,陳獨秀辭職,表面看是因為私行不檢,以致受到輿論與同事的攻擊,不得不離開北大。實際上,驅陳最力的,乃是太炎門生的中堅人物沈尹默。沈看到安徽籍的陳獨秀與同是安徽籍的胡適結為一體,預知必然對浙江籍的太炎門生們不利,必欲驅之而后快。正好陳獨秀私行不檢點,授人以柄,其去職也就成為必然。胡適學歷高,人緣好,要下手就不那么容易了。但胡適也分明感覺到了來自太炎門生的壓力,他所以要在短時間內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正是為了在陳獨秀去職之后,能在北大站住腳跟。若不是他表現(xiàn)得這么優(yōu)秀,真說不定下一個被驅逐的便是安徽籍的胡適了??纯春m最初在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的處境,也就可能想見,日后如果得志,胡適會對太炎門生持何種態(tài)度了。陳以愛說:

事實上,在整個20年代,這些留日的太炎門生不僅主導了國學門的發(fā)展方向,而且透過控制北大評議會,他們也具有左右北大校政的力量。相較之下,胡適雖曾出任《國學季刊》的主任編輯,但隨著新文化運動以后胡氏在知識界聲望的日漲,他和沈兼士等人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在雙方關系迅速惡化的情況下,胡適在國學門逐漸被視為圈外人,對國學門的事務實際上是無法置喙的。(《中國現(xiàn)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第82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