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1.1 課題來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既往研究
1.1.3 研究關鍵點與難點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的界定
1.3.1 研究對象
1.3.2 研究內容的界定
1.3.3 幾個概念
1.4 研究方法與步驟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步驟
2 竹材的生物、材料屬性及運用
2.1 竹的生物屬性
2.1.1 竹的物種特征
2.1.2 竹的生態(tài)特征
2.1.3 竹資源的分布狀況
2.2 竹的材料特征
2.2.1 竹纖維
2.2.2 中空簡體結構
2.2.3 與其他材料的特性比較
2.2.4 竹材的不足及應對策略
2.3 竹材在建筑中的運用
2.3.1 竹材在建筑中運用的歷史源流
2.3.2 竹材在現、當代建筑中的運用
2.3.3 竹材運用于建筑的生態(tài)意義
2.3.4 竹材運用于建筑的文化意義
2.4 本章小結
3 竹材的建構屬性
3.1 竹材的運用形式及其特征
3.1.1 竹竿
3.1.2 竹片
3.1.3 竹根
3.1.4 竹枝、竹葉
3.1.5 膠合竹
3.2 竹材在建筑中的運用方式
3.2.1 作為結構材料
3.2.2 作為圍護材料
3.2.3 作為表皮材料
3.3 竹材與幾種常見材料的組合建構
3.3.1 竹材與泥土
3.3.2 竹材與木材
3.3 3竹材與混凝土
3.3.4 竹材與其他材料的組合運用
3.4 典型案例分析
3.4.1 竹子展館的組成部分
3.4.2 竹子展館三種類型及詳圖
3.4.3 竹子展館的節(jié)點構造
3.4.4 竹子展館的建構特征
3.5 本章小結
4 竹材建構的節(jié)點構造
4.1 竹材的節(jié)點構造類型
4.1.1 傳統(tǒng)竹節(jié)點構造——綁扎與榫接
4.1.2 現代竹節(jié)點構造——五金連接件
4.1.3 創(chuàng)意式的節(jié)點構造
4.1.4 “非建構”的節(jié)點構造
4.2 竹材的節(jié)點構造特征分析
4.2.1 建構的確定性與竹材的不確定性
4.2.2 竹構節(jié)點與木構節(jié)點之比較
4.3 現代竹節(jié)點構造的具體做法
4.4 本章小結
5 竹材建構的形式表達
5.1 竹材自身的形式特征
5.1.1 竹材的“直”與“曲”
5.1.2 竹材的中空有節(jié)
5.1.3 竹材形態(tài)的圖像化
5.2 竹材的形態(tài)組合策略
5.2.1 線性排列構成
5.2.2 面狀編織構成
5.2.3 空間交織構成
5.2.4 自由構成
5.3 竹材運用對建筑形式的影響
5.3.1 竹材的運用與形式的強化
5.3.2 竹材的運用與形式的弱化
5.3.3 竹材的運用與形式的再生
5.3.4 竹材的運用與“反造型”
5.4 本章小結
6 竹材建構的空間屬性
6.1 竹材對空間幾何形態(tài)的塑造
6.1.1 竹構件與空間的幾何關系
6.1.2 竹材對空間幾何形態(tài)的塑造
6.1.3 竹材對空間幾何屬性的影響
6.2 竹材對空間知覺屬性的影響
6.2.1 竹材的知覺屬性
6.2.2 竹材的運用對空間知覺屬性的影響
6.2.3 竹材的運用對空間意境的創(chuàng)造
6.3 竹材建構的空間策略
6.3.1 空間的物質化
6.3.2 空間的半透明化
6.3.3 豐富的光影效果
6.4 本章小結
7 竹材建構的案例研究
7.1 “竹砼探戈”——葉祥榮的竹網?;炷翚んw
7.1.1 項目概況
7.1.2 設計構思
7.1.3 施工過程
7.1.4 與內野社區(qū)中心的比較研究
7.1.5 內野社區(qū)中心的啟示
7.2 “瓜多巨構”——西蒙·維列的巨型竹構
7.2.1 項目概況
7.2.2 結構體系
7.2.3 材料選擇
7.2.4 構造做法
7.2.5 節(jié)點
7.2.6 建造過程
7.2.7 零碳館的啟示
7.3 “竹織藝術”——武重義的竹編結構
7.3.1 項目概況
7.3.2 “廠房”與“宮殿”
7.3.3 建構方式——“集成綁扎”
7.3.4 相關案例研究
7.3.5 越南館的啟示
7.4 “竹構叢林”——艾卜庫的建造實踐
7.4.1 項目概況
7.4.2 綠色學校的人口——“千年橋”
7.4.3 核心建筑——“綠色學校之心”
7.4.4 輔助建筑之一——瑪帕緹紺活動中心
7.4.5 綠色學校的啟示
7.5 本章小結
8 結語
8.1 竹材建構活動的發(fā)展歷程
8.2 竹材建構的建筑內涵
8.3 竹材在建筑中運用的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圖表來源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