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要煥發(fā)青春,必須要重視三個問題。一是要傳承與發(fā)展各地的地方戲。有人稱京劇為“國劇”,認為“京劇”是戲曲的代表,只要花大力氣、投入大本錢讓京劇繁榮起來,戲曲也就興旺發(fā)達了。這一觀點極為偏頗。京劇僅是戲曲百花園中的一種花而已,或許這種花比起其他花兒更艷麗一些,但它決不能代替其他花兒。即使京劇真的繁盛了,也不能由此就說戲曲的百花園生機勃勃了。不要說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京劇院團能夠滿足億萬人民觀賞戲劇的需求,就是有那么多,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欣賞京劇的。要真正振興戲曲,就必須重視地方戲——一方人喜愛的一方戲,努力讓它們“活”過來,重新獲得觀眾的青睞。只有大多數(shù)劇種馨香四溢,各放異彩,才能說戲曲的春天真正地又回來了。二是要引導大批青年人積極參與到振興戲曲的事業(yè)中來?;蚴亲鰬蚯难萋毴藛T,立志做戲曲藝術家;或從事戲曲理論研究,為戲曲創(chuàng)作、戲曲欣賞提供理論支撐;或做戲曲忠實的觀眾,構建戲曲的群眾基礎。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令人焦心的。絕大多數(shù)青年人依然對戲曲沒有興趣,且離得越來越遠。報考電影表演專業(yè)的,其錄取比例最低也是200∶1,而戲曲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報考戲曲表演專業(yè)的,其錄取比例多少年來都沒有超過3∶1。省一級戲校則根本沒有比例,即使報考一個錄取一個,也往往招不到學生。至于從事戲曲理論研究的青年人更是愈來愈少,許多攻讀戲劇戲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人,絕大多數(shù)其實并不熱愛戲曲專業(yè),之所以學習這個專業(yè),無非是想混一張碩士學位證書以獲得找到更好工作的敲門磚而已。三是真正地按照戲曲規(guī)律來做戲曲。自20世紀80年代提出“振興戲曲”的口號以來,國家不可謂不重視,社會不可謂不支持,業(yè)界不可謂不努力,所投入的人力、財力,在戲曲的歷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幾乎沒有收到什么成效。究其原因,是沒有按照戲曲規(guī)律來做戲曲。做編劇的,為了顯示出自己的“思想”深度,將所謂的“哲理”、“人文精神”融入戲曲之中;做導演的,基本上是話劇出身,帶著改造戲曲的目的,將戲曲“話劇化”;譜曲的,總想著有所突破,在劇種的聲腔中大量地塞進各種音樂元素,使劇種音樂喪失了特有的韻味;做舞美的,為了表現(xiàn)盛世物質的富有,或將舞臺裝飾得富麗堂皇,或營造出溪水嘩嘩、雨絲飄飄的真實場景。原本是主體的演員,卻成了任由導演擺布的木偶,加之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不過硬,在搬演劇目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自然地,這樣的劇目越多,戲曲衰敗的速度會越快。怎么辦?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對癥下藥。我們雖然人單力薄,但也盡最大的努力做了些工作。上海大學中國戲曲發(fā)展研究中心與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研究中心聯(lián)袂舉辦了“中國戲曲劇種發(fā)展史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四十幾位戲曲學養(yǎng)深厚的專家來滬專題探討地方戲的發(fā)展歷史、全國知名劇種的藝術特質以及振興的方略。本輯中收錄的對灘簧、淮劇、川劇、歌仔戲、黃梅戲、瑞安高腔等劇種的研究論文就是這次研討會的部分成果。上海大學中國戲曲發(fā)展研究中心與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研究中心還一起舉辦了一次“海派學術會議”。何以稱之為“海派”?是因為這次學術會議沒有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所邀請的都是華東地區(qū)戲曲學專業(yè)博士生,膳宿費全免,讓他們來滬發(fā)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由六位資深教授一一評點,最后還按照論文的質量給他們頒發(fā)證書和獎金。舉辦這樣的會議,其全部目的就是激發(fā)年輕人獻身戲曲事業(yè)的熱情,引導他們確立終身為戲曲服務的志向。王之涵、回達強、黃義樞、宋希芝的論文就是這批新秀論文的代表。20世紀,戲曲以與時俱進為目的的革新有沒有成功的范例,回答是肯定的。四大名旦被觀眾高度認可,實際上是革新的結果;越劇從“的篤班”演變成全國重要劇種,亦是革新的成績;50年代“戲改”中產生了一批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經典性”劇目,絕對是“革新”帶來的;就是今日評價不一的樣板戲,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不然,樣板戲何以至今還常唱常演?為了汲取樣板戲的藝術營養(yǎng),我們帶著學員走訪了曾經在樣板戲上耗費大量心血的藝術家們,以訪談的形式,記錄了他們對歷史的回顧和打造劇目的心得。我們特別自豪的是,我們并非“坐而論道”之人,圣哲主編花費了數(shù)年時間,潛心探索戲曲藝術規(guī)律,創(chuàng)編了兩臺戲曲劇目——《公司》與《徽州往事》,由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搬上舞臺后,在學界與觀眾中激起了巨大的反響,盡管褒貶不一,但是,其中的閃光點還是給予業(yè)界很多的啟發(fā)。本輯中關于《公司》的評論就表明了學界的部分評價意見。但愿這本書能為不斷沉淪的戲曲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