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知識讀物新民說·中國法史導論

新民說·中國法史導論

新民說·中國法史導論

定 價:¥68.00

作 者: 黃源盛 著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法律 法律史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49556632 出版時間: 2014-09-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504 字數:  

內容簡介

  《新民說·中國法史導論》是臺灣著名法學家黃源盛教授任教政治大學、兼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期間的嘔心之作。作者采取“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的書寫方式,有選擇性地集中闡釋了幾個重要的核心課題。從規(guī)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總述傳統(tǒng)中國法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民國,以“歷史時期”區(qū)分為經,從法律規(guī)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識乃至司法實踐,以“問題導向”解析為緯,兼采“變”與“不變”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書寫方式,從時間、空間和事實三個向度呈現了中國法史演變的面貌。

作者簡介

  黃源盛,1955年生于臺灣云林。臺灣大學法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研究。政治大學法學院前特聘教授,現專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先后兼職于臺北大學、臺灣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講授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刑法。專長法史學、刑法學,著有《中國傳統(tǒng)法制與思想》(1998,五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2000,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4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2007,臺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55)、《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tǒng)》(2009,元照)、《民初大理院與裁判》(2011,元照)以及《中國法史導論》(2013,犁齋社)等書,另有法史學相關學術論文多篇。近二十年,主要致力于“民初司法檔案”與“晚清民國立法史料”的整編與研究,論著頗豐。

圖書目錄

1 導言:法史學的第一堂課 1.1 法史學的名稱、性質及其定位 1.2 法史學研究的對象與范圍 1.3 研究中國法史的目的和方法
緒編 路漫修遠,上下求索
2 規(guī)范的源流與法系的形成 2.1 人類社會規(guī)范的起源及其衍化 2.2 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的習慣與習慣法 2.3 歷史中的羅馬法系與中華法系 3 傳統(tǒng)中國法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 3.1 天人感通的法理論基礎 3.2 以刑為主的規(guī)范混同編纂體例 3.3 以家族倫理義務為本位的法律實質精神 3.4 司法與行政合中有分 3.5 法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
上古篇 古典法文化的原型
4 先秦時期的封建社會與法理思想 4.1 西周的封建體制與法理念 4.2 先秦諸子的法理論 4.3 春秋晚期成文法公布的爭議 4.4 中國體系化成文法典的始原 5 秦漢法制與兩漢春秋折獄 5.1 《睡虎地秦墓竹簡》與秦律 5.2 漢初法制的規(guī)制與運作 5.3 《張家山漢墓竹簡》與漢初法制 5.4 春秋折獄與儒家傳統(tǒng)
中古篇 成文法典的成熟與因襲
6 唐律中的禮刑思想 6.1 唐律的前世今生 6.2 唐律立法思想的理論基礎 6.3 唐律禮本刑用觀的具體內容 6.4 唐律禮本刑用觀評述 7 宋元時代的法律文化 7.1 宋代的立法與司法 7.2 宋朝法制的變與不變 7.3 宋朝的司法考試及案牘判語 7.4 元朝法制的變化及其特點 7.5 元代的刑制與司法機構
近世篇 中國法文化的盤整與轉化
8 明清社會與法制的發(fā)展 8.1 明朝法律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8.2 明朝的司法制度 8.3 清朝的立法素描 8.4 清朝的司法制度
現代篇 西潮沖擊與新舊法文化的交替
9 晚清社會變遷與中國法律的近代化 9.1 從固有法到繼受法 9.2 法律西化過程中的配套措施 9.3 晚清變法修律中的禮法爭議 9.4 晚清西法東漸中國法律的重大轉折 9.5 晚清繼受外國法的歷史與時代意義 10 民國法制的繼承與新創(chuàng) 10.1民初北京政府時期的過渡性法制(1912-1928) 10.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六法全書”的成形與實際(1928-1949) 10.3民國法律文化的幾點省思 11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帝制中國法文化紀事 附錄二 晚清民初法制要事年表 附錄三 關鍵詞索引 附錄四 黃源盛作品一覽表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