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佩恩·沃倫(Robort Penn Warren ,1905—)美國作家,文藝批評家。生于肯塔基州的格思里。先后就讀于范得比特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那魯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讀書期間,他結(jié)識了美國南方重農(nóng)學派的成員,在他們的影響下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畢業(yè)后,他曾在那魯大學等多所大學執(zhí)教。從1935年起,他和其他人共同創(chuàng)辦了《南方評論》雜志,吸引了一批文人,形成了現(xiàn)代美國最重要的文藝批評流派——新批評派。1973年起,被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名譽教授、詩歌顧問。1986年,被選為美國第一位桂冠詩人。沃倫是以詩歌開始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的。早期的詩集有《詩三十六首》(1935)、《同一主題的詩十一首》(1942)和《詩選,1923—1943》(1944)?!洱埖男值堋罚?953,1979年修訂)寫杰弗遜的侄子于十九世紀初期在肯塔基州邊疆謀殺黑人的事件,對惡的本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許諾》(1957)集中的詩歌比喻主動、描寫優(yōu)美,洋溢著作者故鄉(xiāng)的泥土芳香,于1958年獲普利策詩歌獎。另外還有《此時與彼時》(1978)、《在這兒》(1980)和《證實了的傳言》等詩作。沃倫的長篇小說主要有《夜間的騎手》(1939),《在天堂的大門口》(1943)、《國王的人馬》(1946)和《足夠的空間與時間》(1950),五十年代后的著作育《一群天使》(1955)、《山洞》(1959)、《荒野》(1961)、《洪水》(1964)和《將要失去的地方》等。沃倫還是美國20世紀的一位重要的文藝批評家。他是美國盛行一時的“新批評派”的主力,和著名文藝批評家克·布魯克斯合著的《理解詩歌》(1938)是新批評派理論的力作。另外,還著有《理解小說》(1943)、《向西奧多·德萊塞致敬》(1971)和《民主與詩歌》(1975)等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