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退出中央蘇區(qū),身為贛江河支部書記的楊石山卻留了下來,組織上交給他四十擔鎢砂作為經費,讓他帶著七個革命干部的后代潛伏下來,并約定等“將來紅軍打回來,要完璧歸趙”。但不久楊石山身份暴露。楊石山知道,舍身取義是容易的,可是如果他死了,分散托養(yǎng)在老鄉(xiāng)家的七個孩子將再也回不到父母身邊,也就無法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于是他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為了取得敵人的信任,還把四十擔鎢砂交了出去。這一情節(jié)給他落下了“叛徒”的罵名,幾十年受盡壓迫和屈辱。小說以楊石山的“叛變”與“平反”這條線為主,以楊石山與李月英、山茶之間的愛情糾葛,黃蓮和馮雙駿之間的背叛與寬恕等幾條線為輔,采用時空穿插的手法,反映了從蘇區(qū)時代一直到新時期,贛南礦區(qū)人民火熱的斗爭和生活,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成為一部史詩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