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民俗研究》由三編組成,以西和乞巧風俗與乞巧歌為考察對象,理清乞巧歌在民俗學與民間文學方面的關系,以西和乞巧民俗為例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主性、本真性、整體性原則,進而探索乞巧風俗千古流傳的原因。當前,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各地政府對本地方的民俗現象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一浪蓋過一浪,但仍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消亡的威脅,特別是七夕節(jié)的乞巧活動。這種始于漢代的乞巧風俗是女性,尤其是姑娘們在成人之前參與的最為重要的社會活動。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加之參與乞巧民俗文化活動的女孩子們學業(yè)負擔日益加重,乞巧風俗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參與乞巧的人員也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甘肅隴南西和、禮縣一帶還保存著較為原生態(tài)的、濃郁的乞巧風俗。在長達七天八夜的乞巧過程中,姑娘們要唱大量的乞巧歌,反映了當時女性的心聲。西和乞巧風俗也因為自己獨特的魅力,而被稱為中國乞巧風俗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