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讓不到百年的三國時代成為中華數(shù)千年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而《三國演義》之中,論起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則縱然不敢說諸葛亮是“穩(wěn)占鰲頭”,說他“數(shù)一數(shù)二”總是沒問題的。諸葛亮何許人也?《三國演義》中的曹魏眾將,罵他是“村夫”,這大抵并不錯。他雖然出身于瑯琊世家的豪門,但連遭喪亂,顛沛流離,躬耕于異鄉(xiāng);二十七歲并無一官半職,確實只是一個“村夫”。這一年,他一無所有地出山;輔佐的劉備,亦是一個不名一文的潦倒軍閥:空頂著不值錢的漢室宗親頭銜,年近半百,僅有立錐之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村夫,卻又在歷史上留下堪稱光輝的一頁。自出山之后,諸葛亮與劉備君臣相佐,短短數(shù)年,奪取荊州、益州,成就三分天下。在劉備死后,諸葛亮更擔任蜀相十余年,實際上成為蜀漢的一把手。諸葛亮執(zhí)政十余年,并未給蜀漢擴充多少土地;他死后三十年,蜀漢就被曹魏所滅。諸葛亮守護的政權,談不上“進步”“強盛”,旋即曇花一現(xiàn)。從這一個層次說,諸葛亮也不過是某個偏安勢力的不成功執(zhí)政者罷了。以中國歷史之悠久,在功業(yè)上能與諸葛亮并肩或者凌駕其之上的,豈不車載斗量?然而,稀奇的是,隨著諸葛亮之死,以及蜀漢之亡,他的歷史地位反而節(jié)節(jié)攀升,以至于被捧為集中華民族智慧、忠誠、軍事藝術和多種美德于一身的象征人物。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漢室將亡,群雄并起之時。有力者為王,將江山和百姓都當做籌碼,彼此爭霸不休。然而,在這樣的一個鐵血時代里,道德、正統(tǒng)的力量依然存在。不管今人如何嗤之以鼻,終究有那么一批人,為之奮斗到最后一息。諸葛亮便是這樣一批人中的代表。興復漢室是他的旗號,也是他的信念。諸葛亮與劉備的搭檔,并非是當世無敵的組合,但確是君臣同心同德的典范。在劉備死后,諸葛亮為蜀相十余年,以地狹兵寡的蜀漢抵抗地廣人多的曹魏,而頻繁進?。粨翁旄畤呢┫?,而家無余財;輔佐幼主獨攬大權,而生無異心,死無流言。在慣于爾虞我詐的人類文明史上,這也稱得上是少有的奇跡了。也因此,這樣一位單以生前“成敗”而論,確實稱不上顯赫的諸葛丞相,在死后,竟被歷史和人民推崇、美化,進而神話,成為中國歷代宰相中最具有賢名的一位。槍打出頭鳥。這賢名,在今世是會引來諸多非議和臟水的。歷史上的諸葛亮,曾在千年中遭遇民間的擁戴和歷朝的推舉,再加上一部《三國演義》總其大成,最終塑造成完美無瑕的活神仙、智慧的代名詞。但到當代,尤其是網絡時代,大家又被刺激得興奮地發(fā)起揪出偶像的運動,于是紛紛開始清算演義余毒,挖掘歷史真相。恍然大悟之余,更不憚于把最大的惡意揣測,贈送給一千八百年前的封建余孽。有網友建議,要寫諸葛亮,干脆完全黑他,把他拽下神壇,必可吸引眼球成暢銷。我的回答是,晚了。你看看現(xiàn)在出版的書籍,除了“諸葛亮智慧”“諸葛亮教你處世”之類借古人殼子講自家道理的,其他但凡標榜歷史的,有幾個不在前言宣稱“把諸葛亮請下神壇”?至于在《品曹操》《司馬懿大傳》之類號稱“還原歷史上XX”的暢銷作品里,老亮更是躺著中槍,早已體無完膚。所謂的“破舊”套路,其實自身已然陳詞濫調,舊得無可再舊。諸葛亮當然不是神仙,也不是完人,歷數(shù)他的缺點,可以隨意抓出很多,然而這卻無損其歷史地位。因此在我們這本小冊子中,既不準備重復塑造諸葛亮的輝煌,也不準備拆除那早已片瓦不存的“神壇”。我們只是把諸葛亮當做一個普通的歷史人物,講述他一生中的故事,講述他如何從高臥隆中的世家書生,一步一步地成長為亂世中的賢臣名相;如何按自己的模式繼承和發(fā)展劉備的事業(yè),并為之盡瘁一生。他的成敗得失,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他的功勛過錯,也與其他歷史人物發(fā)生著激烈的互動。很多時候,歷史只是事實,沒有絕對的優(yōu)劣打分。有的時候,甚至事實也隱匿在彼此矛盾記載的沖突之中。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用自己并不聰敏的頭腦,盡可能從迷霧中畫出一個輪廓,然后宣稱:這就是我的看法,與您分享吧。多謝指正。在本書中,插入了幾幅與諸葛亮生平大事相關的歷史地圖,包括行軍路線圖。這些地圖是作者手繪之后,由美編老師后期處理完成的,當然稱不上精致,只是大致標明各要地位置,希望能為讀者的理解增添些許直觀的幫助。全書十四章,將各章的大標題連起來,則是一首七言排律。這屬于雕蟲的文字游戲,聊博讀者一樂。同時,以本書送給在我幼時帶引我進入三國門檻的父親。楊益于2012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