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1章 實驗拓撲和終端服務器配置\t1
1.1 訪問Cisco路由器的方法概述\t1
1.1.1 通過Console口訪問路由器\t1
1.1.2 通過Telnet訪問路由器\t2
1.1.3 終端訪問服務器\t2
1.1.4 本書實驗拓撲\t3
1.2 實驗1:通過Console口訪問路由器\t4
1.3 實驗2:通過Telnet訪問路由器\t7
1.4 實驗3:配置終端訪問服務器\t9
第2章 路由器基本配置\t14
2.1 路由器和IOS概述\t14
2.1.1 路由器的硬件組成\t14
2.1.2 IOS簡介\t15
2.1.3 路由器的啟動過程\t15
2.1.4 CLI簡介\t16
2.1.5 CDP協(xié)議介紹\t18
2.2 實驗1:CLI的使用方法與IOS基本命令\t18
2.3 實驗2:配置文件管理和IOS管理\t27
2.4 實驗3:密碼恢復和IOS的恢復\t31
2.5 實驗4:CDP配置\t34
第3章 靜態(tài)路由\t38
3.1 靜態(tài)路由與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概述\t38
3.1.1 靜態(tài)路由簡介\t38
3.1.2 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簡介\t38
3.1.3 路由表簡介\t39
3.1.4 管理距離和度量值\t39
3.2 實驗1:靜態(tài)路由與默認靜態(tài)路由配置\t41
3.3 實驗2:浮動靜態(tài)路由配置\t45
3.4 實驗3:ip classless配置\t47
第4章 RIP\t49
4.1 RIP概述\t49
4.1.1 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分類\t49
4.1.2 VLSM\t50
4.1.3 RIP特征\t51
4.2 實驗1:RIPv1配置\t52
4.3 RIPv2\t58
4.3.1 實驗2:RIPv2配置\t58
4.3.2 實驗3:向RIP網絡中注入默認路由\t64
第5章 EIGRP\t68
5.1 EIGRP概述\t68
5.1.1 EIGRP特征\t68
5.1.2 EIGRP術語\t68
5.2 實驗1:EIGRP基本配置\t69
5.3 EIGRP高級配置\t80
5.3.1 實驗2:EIGRP負載均衡配置\t80
5.3.2 實驗3:EIGRP路由手工匯總和EIGRP驗證配置\t84
5.3.3 實驗4:EIGRP網絡中注入默認路由配置\t89
第6章 OSPF\t93
6.1 OSPF概述\t93
6.1.1 OSPF特征\t93
6.1.2 OSPF術語\t93
6.1.3 OSPF路由器類型\t94
6.1.4 OSPF LSA類型\t95
6.1.5 OSPF區(qū)域類型\t95
6.2 單區(qū)域OSPF\t96
6.2.1 實驗1:OSPF基本配置\t96
6.2.2 實驗2:OSPF簡單口令驗證配置\t105
6.2.3 實驗3:OSPF MD5驗證配置\t108
6.3 多區(qū)域OSPF\t110
6.3.1 實驗4:多區(qū)域OSPF配置\t110
6.3.2 實驗5:OSPF路由手工匯總配置\t116
6.3.3 實驗6:OSPF末節(jié)區(qū)域和完全末節(jié)區(qū)域配置\t118
6.3.4 實驗7:OSPF NSSA區(qū)域配置\t120
6.3.5 實驗8:虛鏈路配置\t125
第7章 BGP\t129
7.1 BGP概述\t129
7.1.1 BGP特征\t129
7.1.2 BGP術語\t129
7.1.3 BGP屬性\t130
7.1.4 BGP路由決策\t131
7.1.5 BGP鄰居狀態(tài)\t131
7.2 BGP基本配置\t132
7.2.1 實驗1:IBGP和EBGP基本配置\t132
7.2.2 實驗2:BGP驗證、路由抑制和EBGP多跳\t142
7.3 BGP高級配置\t145
7.3.1 實驗3:BGP地址聚合\t145
7.3.2 實驗4:路由反射器配置\t152
7.4 用BGP屬性控制路由決策\t155
7.4.1 實驗5:用BGP ORIGIN屬性控制選路\t155
7.4.2 實驗6:用BGP AS-PATH屬性控制選路\t158
7.4.3 實驗7:用BGP LOCAL_PREF屬性控制選路\t160
7.4.4 實驗8:用BGP Weight屬性控制選路\t162
7.4.5 實驗9:用MED屬性控制選路\t163
第8章 路由重分布與路徑控制\t167
8.1 路由重分布概述\t167
8.2 路徑控制概述\t168
8.2.1 路由映射表(Route Map)\t168
8.2.2 分布列表和前綴列表\t169
8.2.3 Cisco IOS IP SLA\t169
8.2.4 策略路由\t170
8.3 實驗1:路由重分布配置\t170
8.4 路由更新控制\t176
8.4.1 實驗2:被動接口和分布列表控制路由更新\t176
8.4.2 實驗3:前綴列表和路由映射表控制路由更新\t179
8.4.3 實驗4:Cisco IP SLA控制路徑選擇\t183
8.5 策略路由\t188
8.5.1 實驗5:基于源IP地址的策略路由配置\t188
8.5.2 實驗6:基于數據包長度的策略路由配置\t190
8.5.3 實驗7:基于應用的策略路由配置\t193
第9章 IPv6\t195
9.1 IPv6概述\t195
9.1.1 IPv6的特征\t195
9.1.2 IPv6地址與基本包頭格式\t196
9.1.3 IPv6擴展包頭\t197
9.1.4 IPv6地址類型\t197
9.1.5 IPv6 鄰居發(fā)現協(xié)議(NDP)\t199
9.2 實驗1:IPv6地址配置\t200
9.3 IPv6路由\t206
9.3.1 實驗2:IPv6靜態(tài)路由配置\t206
9.3.2 實驗3:RIPng配置\t208
9.3.3 實驗4:OSPFv3配置\t213
9.3.4 實驗5:IPv6 EIGRP配置\t220
9.3.5 實驗6:MBGP配置\t225
第10章 組播\t231
10.1 組播簡介\t231
10.1.1 IGMP\t231
10.1.2 PIM Dense模式\t231
10.1.3 PIM Sparse模式\t232
10.1.4 Auto-RP\t232
10.2 實驗1:IGMP V2\t232
10.3 實驗2:PIM Dense模式\t235
10.4 實驗3:PIM Sparse模式\t242
10.5 實驗4:Auto-RP\t250
第11章 交換機基本配置\t254
11.1 交換機概述\t254
11.1.1 交換機工作原理\t254
11.1.2 交換機上的安全\t255
11.2 實驗1:交換機基本配置\t256
11.3 實驗2:交換機端口安全\t261
11.4 實驗3:DHCP欺騙\t266
11.5 實驗4:交換機的密碼恢復\t269
11.6 實驗5:交換機的IOS恢復\t270
第12章 VLAN、Trunk、VTP與鏈路聚集\t272
12.1 VLAN、Trunk、VTP與鏈路聚集概述\t272
12.1.1 VLAN簡介\t272
12.1.2 Trunk簡介\t273
12.1.3 DTP(Dynamic Trunk Protocol)簡介\t273
12.1.4 EtherChannel簡介\t274
12.1.5 VTP\t275
12.2 實驗1:劃分VLAN\t277
12.3 實驗2:Trunk配置\t282
12.4 實驗3:DTP的配置\t287
12.5 實驗4:EtherChannel配置\t289
12.6 實驗5:VTP配置\t296
第13章 STP\t307
13.1 STP協(xié)議概述\t307
13.1.1 STP(IEEE 802.1d)簡介\t307
13.1.2 STP的加強\t308
13.1.3 PVST+簡介\t308
13.1.4 RSTP(IEEE 802.1w)簡介\t309
13.1.5 MSTP(IEEE 802.1s)簡介\t310
13.1.6 不同STP協(xié)議的兼容性\t312
13.2 實驗1:STP和PVST配置\t312
13.3 實驗2:portfast、uplinkfast、backbonefast\t323
13.4 實驗3:RSTP\t327
13.5 實驗4:MSTP\t329
第14章 VLAN間路由\t335
14.1 VLAN間路由概述\t335
14.1.1 使用路由器實現VLAN間的通信\t335
14.1.2 單臂路由\t335
14.1.3 三層交換\t336
14.2 實驗1:單臂路由實現VLAN間路由\t337
14.3 實驗2:三層交換實現VLAN間路由\t338
14.4 實驗3:三層交換上配置路由協(xié)議\t342
第15章 網關冗余\t348
15.1 網關冗余簡介\t348
15.1.1 HSRP\t348
15.1.2 VRRP\t349
15.2 實驗1:HSRP\t350
15.3 實驗2:VRRP\t355
第16章 DHCP\t360
16.1 DHCP概述\t360
16.2 實驗1:DHCP基本配置\t361
16.3 實驗2:DHCP中繼配置\t364
第17章 QoS\t368
17.1 QoS簡介\t368
17.1.1 為什么需要QoS\t368
17.1.2 QoS的3種模型\t368
17.1.3 分類與標記\t369
17.1.4 NBAR\t369
17.1.5 PQ\t369
17.1.6 CQ\t369
17.1.7 WFQ\t369
17.1.8 CBWFQ\t370
17.1.9 LLQ\t370
17.1.10 WRED與FB-WRED\t370
17.1.11 CBWRED\t371
17.2 實驗1:分類與標記\t371
17.3 實驗2:NBAR\t376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