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睗h明妃王昭君的故鄉(xiāng)湖北省興山縣,因“環(huán)邑皆山,縣治興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這里物華天寶,鐘靈毓秀,歷史悠久,新城靚麗,以其豐厚的人文和旅游資源而成為三峽庫區(qū)的“綠色屏障”和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的“精品走廊”?!罢丫杂星镌冢鷿h和親識見高。”公元前33年,和平使者王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主動出塞和親,換得漢匈兩族在近60年的時間里,出現(xiàn)“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升平景象。千百年來,神奇瑰麗的昭君傳說、豐富詳實的歷史典籍和燦若星河的文藝作品共同構成了燦爛的昭君文化。碧水青山孕育了昭君,農耕繡讀熏陶了昭君,宮廷草原成就了昭君。昭君是和平的使者,昭君是團結的象征。昭君文化作為中國先進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諧文化,“以和為貴”、“以親為榮”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彰顯了超越時空的豐富內涵和令人難以忘懷的巨大魅力,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多元、開放、包容的昭君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將煥發(fā)出更加蓬勃的時代生機。對于昭君文化的研究,自古有之。在歷史的長河中,文人墨客們,或贊美、或敬佩、或憤懣、或傷感……雖眾說紛紜,但都表現(xiàn)出對“昭君出塞”歷史功績的肯定與褒揚。新中國成立以來,周恩來、董必武、郭沫若、老舍、曹禺、翦伯贊等老一輩的革命家、文學家,對王昭君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使她更加突耀出歷史的價值和人格的光輝。上世紀70年代末,十年動亂剛剛結束,思想文化界萌生出春天的嫩芽,縣內外的一批知識分子,以其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默默無聞地開始了挖掘和整理昭君文化的工作。幾十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和重視下,眾多學人蓽路藍縷,克難奮進,辛勤耕耘,為昭君文化研究夯實了基礎。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們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qū)加強了昭君文化交流,逐漸掀起了弘揚昭君文化的熱潮,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了進一步弘揚昭君文化,提升昭君文化品牌,擴大對外交流,爭創(chuàng)全省文化旅游名縣,促進縣城經濟又好又快地發(fā)展,在共和國60華誕之際,我們編輯出版了這套《昭君文化叢書》。該叢書以昭君文化為核心,以文學藝術作品為載體,以興山地域文化為主體,分論文卷、傳說卷、散文卷、圖冊卷等。論文卷以本縣作者著文為主,兼選省內外專家文章。傳說卷同樣以本縣作品為藍本,搜羅了內蒙古、山西、湖北等地傳說故事,圖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散文卷絕大部分出自興山籍和本縣作者之手,以稚氣、鄉(xiāng)土為本色。圖冊卷以“昭君故里”、“領導關懷”、“文藝作品”、“文化交流”等欄目構成,內容豐富,給讀者以新的視角享受。眾所周知,編輯出版叢書,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這套叢書的出版,只是昭君文化園中的一朵小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土特產”。昭君文化屬于興山,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人類。我們對昭君文化的研究,還存在系統(tǒng)性不強、領域不寬、深度不夠、研究工作和經濟社會發(fā)展聯(lián)系不夠緊密等問題。但我們深信,通過各界有識之士不斷挖掘昭君文化資源,豐富昭君文化內涵,播揚昭君文化精髓,昭君文化一定能夠成為民族文化長河中的一朵奇葩,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