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志·血統(tǒng)與根:云南小涼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與家支制度》是我院重點項目,該項目的立項研究是發(fā)展我院民族學重點學科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我院科研方向調整后的一項重要成果。民族學是我院的四大重點學科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建立了研究機構:云南少數民族歷史研究所。長期的調查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出版了一批成果,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在開展大規(guī)模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的基礎上參與撰寫了各民族簡史、語言簡志、自治地方概況、社會歷史調查及中國少數民族(即五套叢書)。以史鑒今,這些史、志一方面為國家制定民族政策、在各民族地區(qū)開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成為今日民族調查、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為中國的民族學作出了突出貢獻。寫史修志一直是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民族調查及研究處于停頓,80年代恢復、重建民族學科之后,我們面臨學科底子薄弱、學科失去了原來應有的連貫性和知識積累,以及對于我們自己的知識傳統(tǒng)也缺乏繼承和梳理的狀況,與西方民族學、人類學拉開了距離,處于落后的地位。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就是我們需要“補課”。民族志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的基礎。在民族學學科傳統(tǒng)中,民族志承擔著整個文化人類學資料庫的重任,民族志是民族學發(fā)展的一項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