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散文作為一種文體被提出來之前,中國文學史上,并不存在一種叫做散文的文體。按姚鼐《古文辭類纂》,它是相對于辭賦類的,形式很豐富:論辯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志類、雜記類、箴銘類……顯然包含了文學性和非文學性兩個方面。在英語國家的百科全書中,也沒有單獨的散文條目,只有和prose有關的文體,例如:alliterative prose(押頭韻的散文)、prose poem(散文詩),nonfictional prose(非小說類/非虛構寫實散文)、heroic prose(史詩散文)、polyphonic prose(自由韻律散文)。和我們所理解散文比較接近的并不是prose而是essay和belles littres,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隨筆(小品)和美文。按西方的理解,隨筆是一種分析、思索、解釋、評論性質的具有一定文學性的作品;較之論文,篇幅短得多,不太正式,也不太系統(tǒng);它往往從一個有限的,經常是個人的角度來討論一個觀點。很顯然,它是以議論為主,一方面與抒情是錯位的,另一方面又與理性是錯位的,可以說屬于智性。理論性強的不叫做essay,而叫treatise,或者dissertation。在英語里,單獨使用的prose,與其說是一個獨立的文體,不如說是一個系列文體總稱(還包括小說、傳記),有時作為表述方法(而不是文體),有平淡無奇的意思。屬于文學性散文的文體,并不籠統(tǒng)叫做prose,而是belles[ettres(美文)。作為文學,具體些說,指輕松的、有趣的、意深語妙的隨筆,也用于指文學研究,同時也包括了詩歌、戲劇、小說。